>
不过跟西方交响乐和中国雅乐那样的纯粹音乐不同,中国的大曲是要伴着歌舞表演的,她是一种大型的乐舞,也可以分开,单纯用乐器表演,形式比较灵活。
汉代就已经很成熟的了,汉代的乐府就是专门表演这个的,因此还出现了许多有名的乐府诗。
到唐宋到达巅峰,伴随的是唐宋诗词也达到了巅峰,比如名曲兰陵王入阵曲(秦王破阵曲),春江花月夜等。
经过宋末的战乱,很多大曲消失,之后元朝统治的一个世纪,大曲进一步消亡。
到了明代,基本上很少有人听了,也很少有人懂得表演,这些教坊司的小丫头就没有接触过。
但大曲的影子还有,比如许多流行的词牌曲牌,其实就是当年大曲中的一段,相当于一首歌的**部分,单独分出来,然后挂个牌子。
杨潮虽然觉得可惜,但是他的音乐水准,其实并不算高。
连这些从小练习的丫头都不如。
在后世也不过是在比自己更不懂一律的妹子面前装个逼,要在明代的青楼乐人面前装,还差的太远了。
杨潮根本就没有能力恢复唐宋大曲的表演,而且也没有兴趣去恢复,因为既然被淘汰了,就意味着没有市场,元明戏剧开始流行,那就是民间市场的原因。
所以杨潮只不过是想借用大曲的形式,编排出新的艺术表演而已,杨潮始终认为,艺术领域,推陈出新也是极为重要的。
就好像一个唱功很好的歌手,不可能靠翻唱别人的老歌成名一样,就是秦淮河的名妓,也都需要有自己独到的成名曲,否则就是不入流的。
因此顾眉非常羡慕杨潮写给李香君的那首长诗,其实她不知道的是,那首诗并不是杨潮专门写给李香君的,而是被王潇骗着写下,然后转手送去媚香楼的。
台上的表演继续着,一百个丫头弹了一阵后,顾眉继续开始弹。
“胡兄,这首曲子叫做《楚汉》,你也可以叫她《十面埋伏》。”
杨潮一边听着,一边对旁边的胡全解释着,他知道胡全不通音律。
十面埋伏的琵琶曲在后世极为有名,但在明代还不叫《十面埋伏》,而是叫做《楚汉》。
这首曲子,用琵琶演奏最为合适,能够将琵琶这种乐器的特点表演的淋漓尽致。
一把琵琶,用这首曲子,竟然可以表演出千军万马的架势。
后世要表演出气势恢宏的音乐,一般都是需要交响乐这种形式的组合音乐的。
所以杨潮选择这首十面埋伏做为开幕曲,其实相当合适,尤其还有一百人帮顾湄伴奏,外加台子下面杨潮精心设计的机关,更是能表现出一种气势。
“杨兄。”
胡全应了一声。
杨潮嗯了下,继续欣赏。
心中已经在开始准备,如何继续发扬,这一百个丫头,容貌都是一般,功底倒是不错,所以给人伴奏很合适,但是杨潮不仅仅是想让她们帮顾湄这样的名妓伴奏。
杨潮对大曲的另一种形式,乐舞结合也非常感兴趣,如果有乐人伴奏,表演戏剧的话,不知道有没有效果。
只是时间上,杨潮还没有来得及排练,因为金钗楼里没有自己的名角,名角是买不来的,只能自己培养,所以就不可能排练,毕竟请顾湄这样的名妓来表演一天可以,如果请他们在金钗楼中跟着排练,以她们的地位,根本不可能答应。
甚至还会以为是对她们的侮辱。
所以杨潮也只能暂时放弃这个诱人的打算。
只是这让杨潮觉得,金钗楼还是要有自己的名妓镇楼,否则容易受制于人。
当然,把金钗楼打造成一个品牌,打造成一个平台的计划,杨潮并没有动摇。
“杨兄。许仲孝进京了!”
这时,胡全终于说了出来,杨潮叮嘱他帮忙盯着许仲孝,胡全也知道许仲孝害过杨家,因此一直关注着,这次得到了许仲孝去北京的消息,本来第一时间就想告诉杨潮的,可是那日突然感觉自己跟杨潮的距离有些远,失神之下竟然把什么都忘记了。
————————————
建了一个书友群,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加一下145095539。同时求推荐票,收藏啊。
第八十五节你也怕我
今天杨潮请自己来金钗楼,他就又想了起来,心中不由担忧是不是耽误了杨潮的大事,毕竟这已经是几天前的事情了。
因此有些犹豫,但总是要说出来的。
“啊,什么?”
可是没想到杨潮并没有听清楚,第一是因为乐曲声太大,第二则是杨潮没有留意。
不过杨潮终于转过头来了:“胡兄,你说什么?”
胡全说道:“几天前许仲孝去北京了。”
杨潮一愣:“他去北京了?”
杨潮让胡全帮忙盯着,如果有意外,就让胡全找自己,但是胡全很少找自己,因为许仲孝自从出了江宁县的大牢后,就一直躲在家里,足不出户。
可是没想到竟然突然进京了。
他进京去干什么。
杨潮之所以让朋友帮忙盯着,就是大新许仲孝玩什么猫腻,会暗中对付自己。
换做杨潮自己,如果被人害的进了大牢,险些发配充军,那么出来后是不会善罢甘休的,杨潮相信许仲孝也是这样的人,相信许仲孝肯定无时无刻不想着报复自己。
可他去北京干什么?
看到杨潮深思的样子,胡全突然有点紧张,害怕因为自己的疏忽,而让杨潮受到损失。
“杨兄,没有关系吧?”
胡全担忧的问道。
杨潮道:“没关系啊?能有什么关系!”
其实胡全以为自己耽误了杨潮的大事,而杨潮以为胡全是问许仲孝进京有什么影响。
胡全当然没有耽误杨潮的事,但许仲孝进京却不可能没有影响,只是杨潮不想让朋友担心而已。
胡全听后,脸上轻松下来,叹道:“没关系就好。”
此时台上的曲子已经停了,台下的观众一个个都坐直了身体,当然主要是前两排的官员和文人,后面的富商则只有几个人听懂了,大多数都很迷茫,只是来凑热闹的。
中国文化说到底,还是一种文人文化,所以文人因此为自豪,也以此来鄙视其他阶层。
这一曲《十面埋伏》有一百人伴奏,别说伴奏了,就单单是一百个人表演,就足以让这首本来就很有气势的曲子,气势更胜三分,在加上顾湄的演艺,更是舒缓有度,节奏把握更好。
让气氛从一开始立刻就推向了一个**。
接着顾湄开始唱词,唱的都是慢词。
歌女弹唱的小曲,一般分为三种,小令、中调和慢词。
这三种小曲是用字数和本身的节奏来区分的,小令一般节奏明快,词句精练,因此很快就会结束。
小令的令字,来源就是酒令,一般是用来劝酒的,因此不适合唱太长的时间。
小令的曲子,正是从过去流行的长曲、大曲中截取的,一般都是节奏很快的**部分。
中调的字数比小令多,乐曲也比小令稍微舒缓一些,因此唱的时间稍长,如果说小令是一首歌的**部分,那么中调就是一首短歌了。
慢词也叫长调,字数一般接近或者超过百字,加上曲子比较舒缓,因此可以唱一段时间,是最适合舞台表演的曲目,一首慢词也有自己的副歌和**部分,而且只是单遍,并不重复,杨潮感觉,这就有些类似后世的流行歌曲了。
跟流行歌曲相似的还有,一般新词比老词更受欢迎,就好像新歌比老歌更受欢迎一样,不同的是流行歌曲的每首歌、每首曲都不一样,而慢词变得只有词,不变的是曲子。
或许跟古代懂音律的人,比能作词的人更少,于是才出现这种曲子固定,文人填词的形式吧,或者是为了方便文人以固定格式来作词,所以曲子也固定了下来,就好像诗就只有五言、六言、七言三种格律一样。
一首慢词可以唱不短的时间,有的甚至会有一刻钟(十多分钟)。
顾湄唱的自然极好,后面还有百人伴奏,她用琵琶的时候,后面就多是抚琴和吹箫笛,她抚琴的时候,后面则是箫笛管子等等,总之顾湄一定要被凸显出来,这就是伴奏的作用。
顾湄的词大多是比较新的词作,虽然没有杨柳岸晓风残月那样的名句出名,可是毕竟是新词,大家都有喜新厌旧的毛病,天天唱杨柳岸谁会听啊。
秦淮河的青楼中,有一种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哪个名妓唱那些词,别人是不能唱的。
比如顾湄唱过的词,李香君就不会唱,当然传唱是很多的,李香君和顾湄这样的名妓,她们唱出去的词,会被很多人传唱,但是这些传唱的,往往都是些不入流的歌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