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来回扭着头,拉着父亲帮他看。
父亲的双脚也来回挪着,一边道:“好着呢。嗯,这边有点歪。”
母亲道:“那你快给我整整。”
不经意,母亲瞥见一个路口,当即拉开窗帘吼道:“老张,你往哪里走!”
老张啊了一声。
母亲哼道:“我们是去周百户所,不是你家三里营!”
老张家住在距离孝陵卫城墙三里远的三里营千户所,而母亲的老家则在五里左右的许百户所,可是老张竟然习惯性的往三里营走,险些就错过了路口。
老张慌张的调转马头,慢慢的拐回了正路。
母亲嘴里不停的抱怨,一个个都不让她省心,一边还不停的整理自己的发髻。
不多会,马车驶进了一个低矮的土城,城里的街道很窄,两边的房子也很久。
母亲更小心了,头趴在窗口,指挥着老张,又担心弄乱了发髻。
“停停停,你往哪里赶?”
在一间不算好,也不算坏的门前停下,破旧的木门前是坑洼不平的土路。
在路中间有一个少年,正翘首翘望,少年有十三四岁模样,穿着干净的旧衣服。
脚上的布鞋也很干净,只是拇指位置破了一个洞,少年头上扎着头巾。
母亲当先走下马车,回头就看到了那个少年,不过少年是朝着另一个方向,背对母亲。
母亲看到少年的背影,不由的笑了,捋了捋发丝,笑骂起来。
“臭小子,你往哪里看呢!”
父亲、妹妹依次下车。
杨潮也最后下车,第一眼就看到转过头后,惊呆了的少年。
少年的眼珠乱转,一下子看到母亲,一下子看到父亲,一下子看到妹妹,一下子又看到马车,似乎一下子接受到太多的信息,眼睛都无法对焦了。
直到看到杨潮也从马车上跳下来,这才认准了人,惊讶的叫了起来。
“姑!”
少年冲着母亲叫了一声。
“姑夫!”
又冲着父亲怯生生喊了一声。
“哥!”
这次冲着杨潮。
最后是挠着头笑着招呼杨月:“妹子!”
母亲仔细整理自己的衣服,头饰、发髻,又嫌脏一样,在地上找了块干净的地面。
接着对那少年道:“臭小子,还不快过来,把东西拿下来。”
第五十五节亲兵
少年点头应了一声,却还没过来,而是朝着门里大喊了一声:“爹、娘,我姑来了,姑夫也来了!”
这才跑了过来,趴进车门,先是转着头看了一圈马车里的布置,才顺手把一顿礼物拿了出来。
“姑,怪不得你要雇马车,咋拿这多东西。”
少年笑着喊着,这回的礼物多的超过了他的想象,印象中自己姑姑可从没这么大方过。
母亲笑骂道:“什么雇的?这是咱家的车!以后要用车啊,就打声招呼,我让老张来接你们。”
母亲的口气中带着一种骄傲,一点都不避讳的炫富感。
少年一惊:“啥?咱家的车!姑,你发财了!”
母亲忍不住怕打了少年一下:“咋咋呼呼什么啊,这才哪跟哪啊,咋买个车,就发财了?出息!”
少年憨厚的笑了笑,怀里饱满了礼物,招呼着:“姑、姑夫,哥、妹子,都进,都进。”
母亲这才笑了笑,小心的看着地面,迈开脚步,回头不忘叮嘱老张:“老张,待会把马牵到后院去,记得喂一喂。”
老张应了一声,下车开始卸马。
刚走到门边,一男一女两个中年人,正快步从院子尽头的大房里走出来,已经到了院子中央。
杨潮不紧不慢走着,他跟父亲并排走着,母亲和妹妹自觉的一左一右,在稍后的位置。
看到一对中年人脸带笑意,已经迎到了跟前。
大家都停下来,父亲装模作样的拱了拱手,母亲轻轻屈膝,有模有样的到了歌赋。
两人异口同声喊了声:“大哥。”
杨潮接着就拱手、弯腰,恭恭敬敬的拜见:“外甥见过舅父舅母!”
这两人正是自己的舅舅和舅母,母亲的哥哥。
舅父姓赵单名一个雷字,据说出生的时候打雷,外公就给取了这个名字。
舅母姓姚,就是赵姚氏。
舅父舅母笑着回拜了下杨勇夫妇,接着舅父就一把过来把杨潮扶起来,笑道:“到底是读书人,我外甥这礼数就是多。”
姚氏笑着,不说话,很有妇德。
舅父又说杨月:“姑娘也大了,该找婆家了。”
杨月羞恼的跺跺脚。
舅父哈哈大笑,随即就疑道:“妹子,这咋是发财的样儿啊,这外甥、外甥女真像大户少爷、小姐啊。就是周百户家的娃子,都穿的没这么好。”
这时候小表弟在一旁起哄:“爹,可不是发财了。姑家都买了马车了,好气派!”
母亲立刻笑骂道:“你个小兔崽子,你知道什么啊。”
舅父却楞了下道:“感情,真发财了!”
母亲笑道:“里边说,咱里边说。”
说着倒头一个走向大屋,好似成了这家的主人一样。
舅父还是愣了愣,却看见一个车夫,赶着一匹马就进了院子。
车夫还喊着:“舅老爷,马赶哪里去?”
舅父忙招呼儿子,可儿子怀里饱满了礼物,索性自己指路,帮着赶马去了,还大声招呼舅母把开春藏的茶叶拿出来。
一家人进到了大堂。
舅舅家其实也不算穷,甚至稍微富裕些,因此这些年让父亲感到有些抬不起头来。
所以这还是外公三年之后,头一次来舅舅家。
舅舅家三间大瓦房,院墙却是夯土,但是比孝陵卫其他人家来,算是比较好的了。
孝陵卫虽然也是大明朝的卫所,也有其他卫所那样的弊端,土地大量被军官侵占,但是军户的日子可比其他卫所强多了,其他卫所的军户几乎基本都是苦力,穿的连乞丐都不如。
而孝陵卫的军户,虽说也不富裕,但至少能温饱,隔上几年,也能攒钱卖身体面的衣服。
第一是因为这是给朱元璋夫妇守墓的陵卫,开国皇帝的墓地所在,历代皇帝都很重视,军饷比其他军队都高,甚至比京营的营兵都高,而且每次皇帝派人来祭祖之后,还有赏赐。
当然孝陵卫的军官也会克扣,但是克扣可不敢像其他卫所那样明目张胆,留给士兵的还是不少的,往往一个守陵兵一个月能拿到将近一两银子,这还不算皇帝祭祖后的赏赐。
因此只要能加入孝陵卫军中,一个兵一年甚至能够攒下十多两银子。
外公当年就是这样的一个兵,所以家中盖起了三间大瓦房不说,还给儿子早早娶了媳妇,不像其他卫所兵,有的打一辈子光棍,有的四五十岁才能从外地讨来逃难的媳妇。
不过杨潮的爷爷当年也挺风光,手艺在南京城极为有名,比父亲杨勇手艺更好。加上自家有一个铁匠铺,监局也没有现在这样**,日子过的相当不错。所以杨、赵两家才结亲,那时候算是门当户对。
可是铁匠铺传到父亲手里,经营上比不过爷爷不说,监局的吏治越发败坏了,因此日子才过的紧巴巴的。
其实舅舅家也是如此,外公的守陵兵没能传给舅舅,因为守陵兵的兵额非常紧俏,有的是人争抢,舅舅没能抢到。
不过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