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部分(1 / 2)

>    他急急忙忙地赶到自己的官厅,荣禄坐在那里等他,看他回来了,笑呵呵地迎了上来,孙纲上前给他见礼,他笑着止住了他,两个人坐了下来,荣禄对他说道,“前次龙乡舰下水,因故未能一睹新式铁甲巨舰雄姿,至为遗憾,所以这回一旦得闲,就赶来了,刚才在口外见巨舰试车,果然非俄人可比。听说龙乡舰刚一入役,就扬威异域,真是可喜可贺啊。”

“若无皇上荣相及朝中诸公主持大局,难有今日之功。”孙纲和他客气了一句,目前他还不清楚荣禄找他的目的,先听听他怎么说。

“海军有如此规模,殊为不易啊,你居功至伟,就不用谦虚了,皇上和皇太后都知道。”荣禄说道,“如今我海军已今非昔比,而青岛仍在德人之手,皇上为之寝食不安,至有青岛不回,天下民心尽去之语,可教我们这些做臣子的惭愧啊。”

孙纲立刻明白了他话里的意思。

当初青岛被德国人借口“巨野教案”传教士被杀一事强行占据,中国索要未果,日本趁机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为了避免两线作战,只好先承认了德国人地行动,好腾出手来对付日本,等到打败了日本之后,再回头解决青岛问题。

这虽然当时是荣禄出的主意,但其实也是现实当中无奈的选择,不能说荣禄这么做就是错的。

而后来战局的发展也很出人意料,中国打败了日本,但日本却被欧洲列强瞬间瓜分,中国想要以夺占的日本岛屿向德国换回青岛,却遭到了拒绝,虽然德国“慷日本之慨”,给了中国屋久岛和种子岛做为“补偿”,算是给了中国一个面子,但对中国来说,其实仍然是“得不偿失”的。

青岛到现在没收回来,对荣禄的压力也很大,毕竟,当初是他先提出来先放弃德国对付日本地。

“青岛为海军要埠,又迩于京师,落在德国人手中,实为国家大患,”孙纲说道,“若有一线之机,就当尽快收回。”

“说地是,”荣禄听到他这么说,显得十分高兴,又对孙纲说道,“我北洋水师之两艘铁甲巨舰,皆为万吨以上,船大炮多,盔坚甲利,德国在青岛之水师无一舰可比,我若以水师相压,能否收回青岛?”

孙纲听他这么说,不由得暗暗心惊,看荣禄这意思,是认为北洋舰队目前的实力比德国人在青岛地舰队强,想动手向德国人要回青岛了。

荣禄这么想也不能算错,北洋舰队现在确实有和德国人一战的实力,而且颇有胜算,但现在关键的问题不在于德国,而是在俄国人这边。

俗语说的好,杀敌一万,自损三千,北洋舰队即使打败了德国人,把他们从青岛赶走,也必将会遭受重大损失,面对近在咫尺的俄国人的威胁,中国还会有余力对付吗?

德国人虽然占据着青岛,但毕竟离得远,而俄国人和中国离得最近,对于中国的威胁,应该说比德国人要大得多。

“荣相忧国忧民,既有此问,敢不以实相告,”孙纲略一思索,对荣禄说道,“我北洋水师现有此铁舰两大艘,再加上多艘快船,可与德人相角,而不落下风,所虑者,一旦水师折损过重,无以应俄人之迫。”

荣禄也不白给,立刻就明白了他话里的意思,不由得点了点头。

“你说的也是,”荣禄说道,“我问过祖圭,他也是担心俄国人那里。他说如果再有一艘铁甲巨舰的话,咱们就可以直接向德国人兴师问罪了。”

“眼下海军经费恐不足再建一艘万吨巨舰,”孙纲开始向荣禄“哭穷”,“我想先造一艘7000吨左右之大快船,以应急需。”

虽然说他已经得到了王炽和台湾方面的资助,但本着“富日子穷过”、“不能露富”的原则,他还是得说钱不够,再说了,他手里的“项目”要是一下子都上马的话,也确实不那么充裕。

“看样子收复青岛,还得在等一等了,”荣禄叹息了一声,说道,“钱我帮你再想想办法,这万吨巨舰,总要再有一艘才好,无此巨舰,不足以固海疆啊。”

“那就烦劳荣相了。”孙纲听他话里的意思是打消了现在动兵收复青岛的念头,在心里不由得松了一口气。“不过,北洋水师现在实力大增,船多势众,而奈何不了德国人,太后问起来,北洋有了这么多的好船,对德国人却没有什么动作,属实难以交待。”荣禄的这句话又让孙纲的心悬了起来,只听他说道,“听说你与德国水师提督有过私交,能否就青岛事宜再想想什么办法?”

他说完,眼睛紧紧地盯着孙纲,象是要看他是什么反应。

(二百八十一)用“海军会操”解决

荣禄知道他和德国远东舰队司令迪特里希认识,这个时候他说这话是什么意思?

难道是暗指他有“通敌”的嫌疑?还是有什么别的目的?

可那时候德国人是“友军”啊?

难道是慈禧太后现在要他们想办法收回青岛,甚至不惜同德国人开战?

按孙纲在这个时代的眼光来看,慈禧其实不是象后世好多书中描写的那样,被整个“妖魔化”了。她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制度培育出来的社会上层人士的代表人物,与那些“野史”的描绘正好相反,她生长在一个富有的满族官僚家庭,养尊处优,入宫后的经历也可以说一帆风顺。虽然少年时代没有受到足够的文化教育,执政初期出现过错别字连篇的笑话,但通过学习臣子为其编写的总结历代统治经验的《治平宝鉴》,学习书画、阅读小说、听书和看戏,其见识水平已经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无论在经典文化和通俗文化方面,她都具体而微地体现了中国士绅阶层所传承的特有的中国传统文化。

但是,当时的中国传统文化已形成了僵硬的体系和制度。知识内容固定化、信条化,自我更新机制非常薄弱,而且缺乏与异文化平等交流的传统。而这又是士大夫阶层荣辱沉浮的基本凭借,令人不敢逾越雷池半步。于是,造成整个中国出现了“制度性”的“群体愚昧”。

在这样的文化制度下,了解和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通常是少数人的行为,且往往伴随着或大或小的风险。中国上层群体对西方先进文化的不甚了解,在慈禧身上地表现尤其明显。

在她看来,朝廷花费巨资建造地铁甲巨舰,既然在对日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用来收复青岛。也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不然的话。朝廷花那么多地钱造船,用来做什么?

可她恰恰不知道,德国和日本。是两个不同的国家,国力军力,均不可同日而语。

话又说回来了,和德国开战。那么近在咫尺的其它欧洲列强会有什么反应?

慈禧算是满族上层人士当中比较有见识的了,可她地眼光,看不到那么远。

如果是李鸿章,就不会这么想。

现在看来。荣禄的想现在收回青岛的想法,应该也是慈禧的意思。

“当初德舰助我攻日,不幸中雷,我曾经安排彼就我船厂修葺船体,因有书信相答,后在日本与其有过数次会晤,”孙纲平静地答道,“说起来有些熟,但青岛事涉两国。恐非私下协商能够解决。”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