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拨一拨接一拨……
必须承认。在许多时候。谣言地力量是巨大地。
尤其是当昏聩者占据了重要位置的时候,谣言地力量更是非同小可。祟祯虽然对大明的局势无能为力,也不能算是昏聩者,不过,他的手下却有许多昏聩兼混帐的官员,而且,樂祯自己也是一个耳根子软的家伙。
所以,在谣言流传了一个多月之后,樂祯十三年四月,兵部尚书陈新甲在说服了祟祯之后,提出速战速决地方针,坚持要求洪承畴立即起兵攻打满清,并提出分四道夹攻的建议。洪承畴不愿,这位陈尚书又派遣张若麒前往辽东游说,同时亲自写信催促洪承畴出兵。但是,洪承畴此时却也探知了一条消息,原来,皇太极强行将辽东辽西百姓迁往北方,虽然提供了粮食,但满清本就在闹粮荒,粮食自然不足。所以,被强行迁走地一百多万汉人百姓已经有些不稳的迹象,有许多人开始南逃,甚至反抗。如今,皇太极正拼命地稳定局势,但因为他还要分出大批兵力提防明军,所以,已经隐隐地有镇压不住地迹象。于是,洪承畴决定再等一段时间,等到满清内部真的乱起来之后,再乘机进兵。所以,他拒绝了陈新甲地建议。
然而,事情总是那样的让人难以预料。
去年,张献忠受熊文灿招抚,降于谷城。可是,张献忠在谷城表面上“跪拜有礼节”,实际上却训卒治甲杖,不放兵、不应调、不入见制府,“骄不奉法”。张献忠在谷城征粮、征税、扩兵,向熊文灿“要抰无厌”。谷城知县阮之钿觉得张献忠必然再反,并将自己的预测告诉了熊文灿。但熊文灿不相信。阮之钿无奈,又奏闻朝廷,也没有获得回复。然而,熊文灿,还有朝廷地那些大臣们却没有想到,阮之钿地测居然成真了。祟祯十三年五月,张献忠在谷城重举义旗。农民军杀谷城知县阮之,火焚官署,挥军攻房县。而张献忠再次起兵之后不久,率起义军九营兵马受降于房县的“曹操”罗汝才也紧接着复起,两人合兵攻克房县,杀县令景春,又连下西、保康等地。不久,均州等地原本降明的农民军也相继再反,农民军声势再次大振。
大明朝廷得知消息,大为惊恐,急命平贼将军左良玉率军追击张献忠。然而,左良玉进入房县之后没多久,便被张献忠设伏围困。左军远道奔袭,粮草不足,前锋罗被俘,左良玉大败而逃,军符印信尽失,士卒死伤逾万。
祟祯得知左良玉兵败的消息,大怒,下令首辅杨嗣昌督兵再战。杨嗣昌初到军中,便将原先主张招抚的熊文灿逮捕,不久,熊文灿被斩!杨嗣昌率兵进剿张献忠,张献忠屡战屡败,但总能迅速恢复元气。不过,看到前有大军阻隔,张献忠也只有转道进川。一路上,张献忠的势力愈发强大,进入四川之后,连续攻下大昌、开县,北攻剑州,将入汉中。又攻绵州、州,至开县。杨嗣昌得知消息,率军进至重庆,招贺人龙、左良玉等人来援,但两人虽然奉令,却始终不至。
而就在“八大王”张献忠横行四川地时候,先前被洪承畴与孙传庭大败的“闯王”李自成得到天下再次大乱的消息,也从山中走了出来,并轻骑进入河南,在河南重新竖起了自己的大旗。没过多久,便又拉起了一支新的闯军。同时,李自成还招揽了原大明尚书李精白之子李信,又得到了举人牛金星、宋献策等人的投靠。起兵过程中,李自成提出“杀一人如杀我父,淫一人如淫我母”,李信改名李岩,编出了“迎闯王,不纳粮”的歌谣,并提出“均田免粮”等口号。闯军军纪肃然,迅速发展壮大。
起义军复起,刚刚出现的和平曙光又刹时熄灭,大明朝廷才刚有焦头烂额之感,蒲州府却又出现了大饥荒。全府上下,草木尽被吃光,官府在城门外掘坑埋葬饿死者,刚埋完,饥饿至极的饥民们就争相扒开土坑,到坑内割食死尸之肉,甚至还有父子夫妇相食。而蒲州大灾还没过,山东州又起蝗灾,百树无叶,赤地千里。百姓掘草根剥树皮,父子相食,骸骨纵横,婴儿捐弃满道,人多自竖草标求售。
……
接连不断的灾荒起义终于让樂祯失去了等下去地耐心,为了能尽早地从辽东抽兵南下镇压起义军,这位可怜的皇帝陛下下令洪承畴听从兵部尚书陈新甲的意见,早日解决虎视眈眈的满清,然后率兵南归。
无奈之下,洪承畴只好尽起大军,北进伐清!(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qidianc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正文 第一百九十五章 僵持
更新时间:2009…10…21 19:54:48 本章字数:4756
祯十三年十月,天气初寒。
洪承畴与辽东巡抚邱民仰按兵部尚书陈新甲的计策,兵分四路,一路由洪承畴亲自率领,出兵六万,自沈阳出发,进驻铁岭,兵窥皇太极所在之地开原。同时,另一路兵马由大凌河出发,由总兵祖大寿率领两万人马,向北进入内喀尔喀一带,意图直捣皇太极侧后;第三路兵马则由吴三桂统领,人数三万,沿辽河西岸北进,与洪承畴本部成并行之势;第四路两万兵马则由玉田总兵曹变蛟统率,经抚顺,过尚间崖,自东南方向进逼开原。四路兵马共十三万,其中马兵四万。然而,出于谨慎,洪承畴虽然受到了樂祯和陈新甲的双重催促,却依然下令各路兵马徐徐而进,步步为营,且战且守,勿轻浪战。
不过,洪承畴虽然小心,但他的这一进兵方式却还是让许多人吃惊无比。因为,他的进兵方式,简直就跟当初萨尔浒之战时,明军的进军方法如出一辙。四路齐出,兵力分散,却要去面对全部退出了城池,在平原上虎视眈眈的八旗铁骑。要知道,现今的满清,也就是原先的后金军队在军事上的连连胜利的历史经验就是:其一,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其二,发挥平原作战的优势,与敌人进行野战争锋;其三,发挥聪明才智,里应外合。相反,明朝在军事上连连失败的历史教训就是:其一,不会使用“凭坚城,用大炮”的战略优势;其二,分散兵力;其三,弃能任庸。
洪承畴在这个时候确实不能采用“坚城利炮”的方法,因为樂祯和陈新甲都在后面逼着他前进;也不能算是弃能任庸,这一战,除了他自己是一个优秀的军事指挥人才,麾下九大总兵个个都是边镇出身,能征善战;可是……他分了兵。
正在开原的皇太极深知八旗军不善守城,本就决定野战求胜,看到洪承畴地这一进兵方式之后,立时大喜。立即命令刚刚获释的豫亲王多铎率领一万骑兵为先锋,前往尚间崖阻挡曹变蛟部,自己则与多尔衮亲率好不容易重新纠集起来的满清八旗与蒙古兵主力,总计五万人马,前往迎击洪承畴。希望能以迎头痛击之势,先一举将洪承畴击溃,彻底打破明军的信心,再回转兵马,将祖大寿和吴三桂各个击破。然后,与多铎两路夹击,将实力最弱地曹变蛟部消灭。可以说,凭借着八旗军的强悍战力,以及骑兵的速度,皇太极的计划有着很大的成功希望。
然而,皇太极没有想到,洪承畴的主力根本就是“银样蜡枪头”,在得知八旗主力已出开原,并且与其前哨接战之后,这支部队居然立即退缩回了铁岭,速度之快,根本一点儿都不像是一只由数万人组成的军队,反而好像是一支只有几千人地小股。而事实也正是如此,所谓进击开原的主力,根本就是洪承畴所摆出来的诱饵,这位新任的蓟辽督师深知此战事关重大,压根儿就没打算跟皇太极野战,只不过是派了宣府总兵杨国柱带领一部兵马冒充主力,引诱八旗主力前往铁岭,预备以坚城消耗八旗兵力。在铁岭,楚钟南所奉送的各式火器,还有关宁一带的火器几乎已经全部集中了起来。坚城利炮,正磨刀霍霍!
皇太极带兵追击而至,稍一进攻,便已经知道铁岭城高墙深,绝对胜过当年的大凌河,甚至还要胜过当年的袁樂焕所防守的宁远。由此,他也知道洪承畴肯定提前部署好了防务,强行进攻必然会损失惨重,于是,他果断地放弃了进攻,打算采取长期围困的策略。可是,此时地情况对八旗军极为不利,祖大寿部正由内喀尔喀侧插而来,吴三桂也正沿辽河北进,即将到达铁岭附近,那时,祖大寿、吴三桂也可与洪承畴里应外合,将近十万兵马的合围,纵然八旗军精锐无双,也必然要蒙受巨大的损失。而同样的,如果此时撤兵,也已经迟了。所谓进兵容易撤兵难,如果他这时撤兵,洪承畴必然会在后面紧紧咬住他的尾巴,让他难以迅速撤退。再者,为了这一次的决战,皇太极仅留下了少数部队对北迁的那些汉人百姓进行镇压。要知道,当初强行将这些百姓迁移到北方,八旗军烧杀抢掠,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早就已经严重地激化了满汉矛盾。
如今,开原以北的一百多万汉人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暴乱,他如果北撤,极有可能会陷入困局,再被洪承畴在后面咬住,十有八九会是一场大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