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这是一桩小事,但结尾那一亿两白银的巨额数目,连皇帝都为之一震!
一个小小的翰林院编修,怎么可能有本事吞下一亿两白银的巨款?
可,事实却轮不到皇帝猜疑。
密信后面清楚明了地列出,何年何月,这位编修,在何项公款中,支取多少数目。
证据确凿,数目巨大,皇帝第二天就在朝堂上大发雷霆,明言让大理寺、都察院、会同刑部彻查此案,无论涉案者的官位爵位有多高,一律收监候审!
朝堂上所有的人,都把目光投向了三阁大学士杜乐风,因为他正兼翰林院主管这一职。
如果说此案不是涉及甚广,翰林院一个编书的小吏,是如何从工部谋取一亿两白银的?
如果说此案涉及甚广,那么三阁大学士杜乐风,作为翰林院的主管、文党的头,他又怎么会不知道?
二朝重臣杜乐风早已冷汗淋漓,敌人一出手就这那么大的手笔,可他还不知道敌人是谁!
是皇帝想把他们文党连根拔起?
是贵妃的亲信,为护国寺一案设计的反击?
暗战,暗杀2
还是宫尚书为了除掉他,设计的阴谋?
他不知道。
他唯一可以确定的是,除了他们几派,没人有实力掀起如此巨大的风波。
虽然敌人来势汹汹,但他杜乐风也不是泥捏的!
第二天,一份弹劾一名户部郎中的奏折就出现在皇帝面前,上面明明白白写着户部在给工部拨款时,是如何故意克扣,如何中饱私囊。
皇帝为难了,因为户部尚书宫黎是他的心腹,也是帝党的首脑。
但在朝堂上,皇帝不能偏私,不能说只查翰林院的贪污案,不查户部的贪污案。
所以,皇帝在万般无奈下,把两案一起交给了大理寺、都察院、刑部彻查
几日内,朝堂上,弹劾声四起,帝党,文党,后党,全部身陷其中。
十日后,大周边关重城——玉笛城,洪知府官邸前。
太阳西斜,铅云沉沉,寒风渐起,周围一片白雪茫茫。
一名身穿管家衣服的中年男子正在洪知府官邸的大门前,不停地搓着双手。
他时不时,抬头往大路上张望。
“老爷,回府了!”一名报信的小厮奔进洪府管家的视线。
闻声,管家立即抖索精神,吩咐左右道:“大家站好了,迎接老爷回府!”
不一会儿的工夫,人声渐近,轿子在大门口停下。
管家忙上前,打开轿帘,低头哈腰道:“老爷,您辛苦了。”
轿子里,一名身着四品云燕官服、外披裘皮大衣的中年男人,打了个哈七,道:“是啊,忙了一天,累坏了。吴管家,家里没出什么大事吧?”
“回老爷的话,家里一切安好。”吴管家毕恭毕敬地说。
“嗯,这样最好。”洪知府点点头道。
这些日子朝廷乱成一锅粥,无数矛头一起指向文党。
洪知府作为文党外官里的要臣,连日来烧毁不少来往书信和文件。
这一场风波,真不知道何时才是个头!
下轿,抬头,洪知府一眼就看到那阴沉沉的天气,顿时不高兴地嘟嘟道:“他妈的,这鬼天气,还给不给人活路了?”
…………………………………
大理寺: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法院。
都察院:主掌监察、弹劾及建议,直属于皇帝(大王)的监察部门。
刑部:掌管司法行政工作
暗战,暗杀3
“夫人见天气不好,特地命厨房准备了暖锅,替老爷您驱寒。”吴管家紧跟在洪知府身后,轻声道。
洪知府回头看了吴管家一眼,嘴角微微一扬,露出一个神秘莫测的笑意。
其实,他那里是在抱怨天气,他只不过是在感叹官场。
但在这种关键时候,不能对任何无关的人透露半点风声,连自己的心腹都不行。
要知道工部拨给玉笛城周围五十乡、二十镇,修葺青龙帝都城墙的一千万两抚恤金,大部分都被他扣下了。
这件事,要是捅了出去,估计皇帝还没砍他的脑袋,周围老百姓的唾沫都得把他淹死。
但,这钱不是他一个人拿的,那些高高在上的朝廷重臣们,可是拿了大头的。
如果,不保住他的乌纱帽,他们谁都别想好过!
至于村里的老百姓,逃的逃,死的死,剩下都被抓去做劳役了,他们家里具体拿到多少抚恤金,无从考证,也没法细查。
有些案子,根本就是无头公案,如果不是这场政治风波,没人会把他们这些当权的人,给爆出来。
只是不知道,谁那么无耻,竟敢公然拿文党开涮。
想到这儿,洪知府扭了扭日渐宽大的腰身,迈开步子,朝府里走去。
突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从大路上传来,洪知府回头一看,只见马上之人一身大周帝国传递公文差役打扮。
那差役在马背上,高声喊道:“洪知府在吗?一千里加急文书,青龙帝都来的。”
洪知府一愣,心想,莫非帝都又出事了?他片刻不敢耽搁,回身走下台阶,道:“快把信给我。”
那差役翻身下马,迎上去,在洪知府面前翻看自己的公文袋。
突然,一道寒光闪过,一把明晃晃的匕首直直地插入洪知府的心窝。
可怜的洪知府,连挣扎呼救的机会都没有,便已经倒在血泊中,死了!
一旁的吴管家顿时脸色大变,指着那名差役,大叫道:“刺客,抓刺客!”
暗战,暗杀4
听到叫喊声,洪知府门口的护院,回过神来,拔出腰间的佩刀,上前迎敌。
不料,那差役手中马鞭如闪电般飞扬,护院们还没出招,便一个个人头落地。
片刻后,一匹快马绝尘而去。
洪知府门前,尸体横遍野,血流成河。
没人知道那差役是谁,更没人知道是那一派派他来的。
人们只知道,那一天,大周帝国一下死了五十名四品以上的官员。
几日后,整个大周帝国都震动了,因为在这几天里,大周朝死了二百三十二名官员,包括在大理寺狱中的翰林院编修和户部郎中。
皇帝震怒了!不但在朝堂上大发雷霆,下了早朝后,还将重臣们都留下,一并叫进御书房。
皇帝三番四次的逼问,但这些重臣们个个老奸巨猾,不是云山雾里,就是一切皇上说了算。
这场君臣之间的明争暗斗,一直持续到傍晚。
直到皇帝觉得自己心力交瘁,才放那些重臣们回府。
还有那么多国家大事,要他们处理,皇帝总不能把他们一个个都杀了吧?
众人走后,皇帝才觉得自己饿了。
太监送进御书房的晚膳,皇帝随便吃了几口,便人让撤下,重新坐回御案,面对那堆积如山的奏折。
随意翻看了几个,不是关于最近大批官员突然遇刺身亡的事,就是劝皇帝应该大赦天下,言下之意,对那些官员贪污受贿之事,必须既往不咎。
但,他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