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味 > > 奋斗在新明朝 > 第254部分

第254部分(2 / 2)

说来话长,其实也就短短的几个瞬间,许次辅便拿定了主意←着立在门槛边的李佑,远远地高声道:“为人臣者,岂可因一时之激而轻忽恣意!”

此言一出,徐、彭两阁老脸色稍缓,金阁老却满怀失望。

闻弦歌而知雅意,李大人立刻就明白了靠山的心思№靠山的指令还是很合乎李大人之意,因为一旦出殿后,事态完全不可控,还是让人不太安心。回了殿里也好,安安稳稳将高流品的检校佥都御使拿到手,总不是坏事。

他向里迈出一步,要重新回到殿中。如果不是错觉,踏出这一步后李大人仿佛隐隐听到了几声欢呼♀是他个人的一小步,却是整个朝局风向的一大步。

有欢呼者,就有失意者,失意者自然不会轻易放弃的。

李佑正打算从两侧朝班中穿过走到丹陛前,才前趋几步,右侧就有人在班位上戟指喝道:“李大人!事有不遂便妄意求去,此乃心术不正,意欲挟制朝廷求官也!汝其心可诛!”

李佑冉冉前行,目不斜视,嘴里信口而言道:“本官岂为一身官职哉?只为严明祖宗法度尔!诸公皆可见,本官进谏祖制在先,求去在后!庶几无愧!”

又走了几步,左侧群臣中有人大喝道:“李大人!你若真心求去为谏,何故去而复返?难掩悠悠众口,亦难遮众目睽睽!显是卖直虚伪、小人行径,见风使舵而已!”

李佑徐徐前行,仍然目不斜视,口中轻描淡写道:“本官重返,并非为廷推官职。乃是方才一时情急口不择言,有诽谤君臣之过,心中有愧,欲谢罪于陛前也!莫非还不许人知错了吗?尝闻知错就改,善莫大焉!”

话说在数次出风头的朝议中,李佑嘴炮大战的时候经耻到最前方,大多数人看到的只是个背影,亦或是侧面。

如今看到李佑从殿门迎面而来,款款而行,方才的愤慨激烈居然一扫不见。只见得其姿容高标,风轻云淡,挥洒自如。在两侧唇枪舌襟右夹攻之下,随口应声而答,却丝毫不落下风。

不由得暗道此子只论处惊不变、言辞敏给这点,便绝非凡俗也!

李佑到了丹陛前,叩首道:“臣见识短浅,执迷不明,妄议朝纲,言辞辱及君臣,其罪难恕,惟请圣母发落。”

方才丹陛下纷纷扰扰的热闹大戏都看在慈圣皇太后眼中,心里烦闷的紧。如果有可能,她真想学着戏词里喊一句“推出午门斩首”,但那不现实,至少在文皇帝之后的大明不现实。

她知道,重返殿中的李佑此刻就是文官团体的脸面代表,做给勋戚看的代表,只要处罚太重,就会被群臣一拥而上、不死不休的劝谏。

她又醒悟到一个道理,为何历代先皇都远离朝臣,任由君臣相隔,朝议面议几乎绝了迹。如果都像她这样勤奋视朝,时常与朝臣议事,若时常与群臣对立,只怕气也要气死了,还不如眼不见心不烦。

可惜后悔也来不及,这些心得只能传与后人了,钱太后惘然暗道。

在徐首辅再三催促和提示下,慈圣皇太后无奈下谕:“李佑罚俸三年,廷推继续!”

说完,太后起身离开武英殿,结束了秉政期间的最后一次视朝。

之后廷推的结果很显然,李佑绝对优势入选为检校右佥都御使、提督五城兵马指挥司。

这个廷推结果按照程序,还将上奏待批。内阁票拟肯定顺利过关,批红问题估计也不大,走完程序发至吏部怎么也得花一两日功夫。

不少人围着李佑贺喜,正五品的科道清流官,不是凡品,流品甚至高于知府。以此起家,前途只要不坎坷,必然是无量的,绝对值得大喜特喜。

李佑应付了几下,正欲离去,却见彭阁老面带微笑的祝贺:“恭喜李大人!”

他心里不禁咯噔一声,今日之事虽然最后互放一马,但只是个紧急情况下的交易,谈不上弥补关系,仇隙还是很深的,怎么会值得彭阁老笑着祝贺?

不过很快他醒悟到,从前这些大学士始终将自己当做小人物,在不屑中屡屡露出破绽,又因瞧不起自己而显得很容易气急败坏,那不见得是真正状态。

现在这样子,才算是正视自己,有了点正常的态度,笑里藏刀这门技术不稀奇。

想到此处,李佑同样露出迷人的微笑,拱手还礼道:“谢过阁老抬爱。”

不过李佑仍有个疑惑很是不解,许靠山为何放弃了打击首辅、自己上位的机会?(未完待续

四百六十四章 自毁长城…

李佑进京以来,心情一直紧绷着,此时新官职基本尘埃落定,才松懈了下来。接任命诰书之前再无事可做,他出了宫回到家中,用过午膳,便懒洋洋的坐在书房,总结今次得失。

其实新官职是什么差遣无关紧要,巡街也好,捕盗也好,都不是重点,他真正在意的是“检校右佥都御使”这个官衔。这次连长公主都指望不上了,真是绞尽脑汁、耗费心血抢回来的。

区区七个字,代表了这是风宪台垣之官,是仅次于词林坊局之官的清流官职!清流两个字并非虚头八脑的东西,它具有实实在在的利益,主要是两点好处。

第一,能入清流官不仅仅代表着名声好听,而且还代表着进身之阶和资历,说直白些就是镀金。若没有镀金资历,级别到了一定程度就很难继续上升。以李大人的出身,这种镀金机会终生只怕也没有几次,必须抓住不可。

例如一个知县如果不迁转御史,那么这辈子最多就是知府。一切顺利的情况下,路线就是通判、知州、同知、知府、致仕。

如果这个知县迁转了御史,那么就相当于镀金,可以就可以按照按察佥事、参议、知府、参政、按察使、布政使路线升迁,显然前景广阔的多。

第二,将流品升到高位,将来升迁会很迅速。清流浊流划分不是没有意义的,国朝官场升迁有一个纸面上没有的规则——

从浊流向清流迁转,等于是升流,既然升流一般就不升品了,有时还得降品,知县迁御史就是这种例子。

从清流向浊流迁转,等于是降流。所以必须要升品级作为补偿,不然就是贬斥。所以七品御史可以直接外放为五品按察佥事。当年李佑以分票中书直接被发配成扬州府通判。流品降低了,级别却不变,才被大家同情的看作是贬谪。

因而在国朝官场,分辨地位高低不但要看级别。还要看流品。关于流品的分法,非官场中人很难精通。

三品大员以上自有一套规则。在三品以下、七品以上的中坚官员中,同级别情况下,总得来说京官清于地方官。

而京官中又以词林坊局最清。典型代表就是翰林;其次便是科道台垣。典型代表是监察御史;第三是六部各曹,典型代表是各司主事;最后是寺监官,什么鸿胪寺之类的。

地方官的顺序则是方面官、正堂亲民官、佐贰官,其中方面官流品比京官中的寺监官稍高。

于是综上述,大明文官的中间阶层里,按照品味总排序第一的是词林坊局官。第二是科道台垣官,第三是六部各曹。第四是方面官,第五是寺监官,第六是正堂亲民官,第七是佐贰官。

清流和浊流有时是相对的概念,比如方面官在亲民官面前是清流,但是在六部各曹面前又成了浊流。

还有一种比较激进的说法,笼统提到的清流,一般只指前三种,也就是词林、科道、部曹,至于后面四种一概用浊流称之。事实上,大学士、尚书、督抚这些顶级文官,无不出自前三种。

彻底弄明白了上述清流浊流次序和转化关系,才能算在大明官场学中入了门,不然永远是讨论“八府巡按”、“包青天”、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