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本奏折李大人看了三遍,每个字都认识,但合起来就是看不懂到底说的什么,似乎是赋税问题?如果让他来票拟的话,大概只能写“知道了”三个字蒙混罢…
李佑有些不服气,扔下这本又取了第二本。
“昔太宗皇帝为利边事,悉以盐法。近年户部为实利,遂变其法,今废商人赴边报中,虽曰利多,然土地抛荒米豆腾贵。商贾稼穑积粟无用,辍业而归,边无米,粟每石至数两,岂不误国?盐运司积银百万复何利哉!”
还是每个字都看得懂,合起来就半懂不懂,似乎说的是盐政问题?
李大人继续不服气,又翻了一本,才见到个山东某府上疏奏请减免积欠钱粮的奏章,算是可以看明白的,但该不该减免又不是他能想通的。
至此李佑才叹道,治国诚然不易。他确实达不到穿越者同行那治国如玩票的高深境界,老老实实先做好机要员这份很有前途的工作罢。
踏实下来的李大人便正式投入了工作,一手翻看奏章后尾附录的关键字,一手持鹅毛笔登记,不停在籍册上十月二十一日这页写下例如“给事中刘振为兵部事,发杨阁老”等字样。
其实李大人单枪匹马的话还是适合当理刑官这类业务比较单纯的官职…大明律不太顶用,本朝判案有些判例法的味道,只要照搬着历朝律例,找出类似案子的判法萧规曹随即可。
当然,分票中书的业务说单纯也很单纯,无非就是将章本登记后分成几叠,然后每个大学士送一叠。但问题在于大家似乎都不想让这份工作太单纯。
便如此刻他眼前这份奏章,吏科给事中弹劾吏部本月大选不公,其他书友正常看:。
六科给事中,与内阁同为内廷禁直,是分头负责政务纠错补漏督办之官。虽然仅仅是六七品,但手里有两个大神通,一曰封驳二曰科参,不可以等闲视之。
这会儿吏科跳出来就选官事务挑刺,也许有什么复杂内情,但对李佑来说不难处理。根据许尚书送上位前的暗示,这种奏章应当统统打发给杨阁老。
又登记了几件,却有人连个招呼都不打便进了屋子,很是无礼。
李佑抬头看去,那人打扮与自己差不多,估计也是中书舍人。忍着不满,问道:“你是何人?”
来者神态傲慢道:“区区制敕房舍人姓邵单名一个钧,奉袁阁老之命,来取安御史的奏本,不知李舍人可曾见到?与我拿出来。”
话说阁老体面尊贵,身边总得有人使唤。但又因为在内廷入直,家奴是进不了宫的,所以有些中书舍人便在阁老左右充当随员,出入同行,类似于二十一世纪的领导秘书角色,地位也是颇显著的。
大约这位邵舍人便是袁阁老身边的随员,但口中所言让李佑听着既可气又可笑,这也太不把他放在眼里了,如此做派简直就是明目张胆的砸他饭碗啊。内阁之中怎么会有这样莫名其妙的蠢货?他李佑就是好得的罪么?
不过心里绕了一绕,李佑又想道,莫非有什么目的?
但不管对方是真蠢还是假蠢,李佑却是必须反击回去,不然以后都照此例,那这个分票中书还怎么当下去?有些事暗通款曲并非不可以,但哪有这么公开逼迫的?
当下李佑也不废话,指着门外道:“机要之地,谁许你进来的?出去!”
“大胆!你…”邵舍人指着李佑道。
李佑不与他理论,拍案斥道:“滚!否则本官参你刺探机密之罪!”
邵舍人咬牙切齿,瞪了李佑一眼,恨恨而去。
李佑望着他背影,暗道这袁阁老遭人嫌弃,身边大秘也一般无二,真是有其主必有其奴。
赶走了碍事的,李佑继续工作,可巧下一本奏章就是安御史的,也就是袁阁老打发邵舍人来索要的那本。
他好奇的打开翻阅,原来内容是抨击京城勋贵和皇庄侵夺官民田地风气,奏请要么整顿京郊及直隶的皇庄勋田,清丈田亩;要么就让皇庄勋田纳税。还特别点了一些例子,其中归德长公主殿下的四座皇庄赫然在列…很醒目的样子。
李佑就无语了。自己昨夜的露水对象究竟有多受宠?居然被赐有四座皇庄,加起来少说有数万亩地罢,上十万也是有可能的。传闻先皇对她说“恨你不为男儿身”,还想着赐她端本宫,看来也不假了。
除此外还让李佑很纳罕的是,清理皇庄勋田这可是个数一数二棘手的活计。皇家先不提,勋亲贵族虽然不问政事,但品级地位在那里摆着,又是世代姻亲同气连枝的,被惹了后一起闹起来连太后也得躲着走。袁阁老犯什么傻要主动揽事上身?
不过李大人想想邵舍人的盛气凌人态度,忽然明悟了,这分明也是故意的。
按着他对袁阁老的观感,这种麻烦事原本肯定是要丢给袁阁老的。但邵舍人闹了这么一出,李佑还要把这份奏本分给袁阁老办理,不等于自己打自己的脸么?而分给别人,袁阁老也就等于是避开了麻烦。
看来袁阁老对自己的形象很有自知之明…有意思,中枢之内果然人人不是省油的灯,李佑不禁哑然失笑。
二百二十九章 恩情如纸薄?
二百二十九章恩情如纸薄?
宫中规矩,春秋两季逢二、八为经筵之日,十月二十二日也不例外。
本朝这位少年天子或许可以找借口偷懒推掉日讲,但却没有足够的权威将经筵也免掉。与日讲相较,经筵排场更加隆重,这里头的意义不仅仅是给天子上课了,更象征着明君贤臣坐而论道的形式主义光荣传统。
李大人得了一个读书官差事,所以今天不得不早早来到文华殿。比起二十日那天,此时文华殿里人头攒动,足足立了几十号人。
宝座之左是文臣,有大学士、九卿、侍郎、翰林、科道代表;宝座之右是勋贵,有各家公侯勋戚。满殿多是绯衣玉带,放眼望去灿若锦霞,青袍者只有李佑和一些词林科道官,反而十分醒目,其他书友正常看:。
正对宝座的殿门里设有讲案,讲官居中而立,读书官李佑和展书官朱放鹤一左一右列于两旁。
此时皇帝陛下尚未驾到,殿中诸人便交头接耳的闲谈。李佑心里揣测,这种经筵是不是也带有大佬们定期聚会的性质?
向人群中扫了几眼,李佑竟然发现了林驸马。只见得这哥们身穿大红丝罗袍,胸前绣着麒麟补子,头上顶着乌纱便帽,人模狗样的立在几位公侯之后。
李佑不住朝林驸马那边看,引起了讲案对面朱部郎的注意,他便开口道:“李舍人也觉得林驸马很奇怪?昨晚林驸马遍邀亲友在本司胡同纵酒行乐,本官婉拒没去,但千岁居然也放任不管,叫本官奇怪得很。前夜你是如何劝的千岁将驸马放出来的?”
“此中辛酸委实不足道也。”李佑很诚恳的说。
又等了片刻,天子没有驾临,却有内监抬着几扇金屏,横在宝座右侧前方。
李佑忍不住问道:“这是作甚?”
朱部郎没来得及答话,但立在中间的讲官、姓王的翰林却主动为李佑解释道:“此乃归德千岁要驾临听讲。”
对方善意,李佑也客气,微微颔首答谢道:“多谢释疑。但经义大讲,女流之辈也可登堂入室乎?”
王翰林已经在文华殿讲学四五年了,自然熟知状况。“先帝临终有诏,令归德千岁督导陛下学业。不过这一二年天子渐长,归德千岁已经不入经筵了,却不知为何今日复出。”
朱部郎亦道:“怪哉怪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