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之所以来叫李佑,是因为李老爷有感于小竹姑娘总在院门抢人,害怕引起家宅纷争,于是定了三房轮班的规矩。其实这样对正妻不公,但刘娘子有疾,也就不好提什么要求。按顺序他今天该睡正房了,却在关姨娘这里呆了许久,难怪惹得梅枝心怀不满,前来催他去正房上班。
李佑对关绣绣点点头告辞,起身出屋随着梅枝朝正房而去,书迷们还喜欢看:。本以为是寂然无声的一路,却听见梅枝主动开口问道:“听说关姨娘的父亲想要把关姨娘带走,便将老爷给告了?”
“那又如何。”
“老爷可有对策?”
“有的。”
“能说来听听么?”
“先说你希望输还是赢?”
“当然是盼着输掉。”
“蠢婢不知道避嫌么!别多嘴乱问。”李佑骂了一句想道,看来必须叫这几房彼此往来加深感情啊……
却不知此时北厢房有一个小小的身影趴在窗户上,透过一道小缝看着李佑从南厢房出来走回正房。“金姐姐!老爷今天又在关姨娘那里呆了很久。”
“嗯……你操心这些作甚。”
“你没发现每天不管老爷在哪房睡,都要去关姨娘那儿坐一坐吗?”
“这不奇怪,最近关家娘子正在帮老爷赚银子的,每天不都得问问。”
“唉,金姐姐你人太好了。”
“……”
家务事先不提,在李巡检上县衙公堂吃官司之前,先得把年度考计给应付过去。到了八月初八考计这日,天气阴森,凉风阵阵,从天象到皇历都貌似不吉。
来主持考核的可是和自己芥蒂很深的周县丞啊,李佑十分小心上又加了两分,十二分的警醒,到了最后关头万万不能疏忽。他早早来到官署,转了几圈,又亲自翻了一遍文牍,虽然什么也看不出来,但不这样做总觉得少点什么。
上午时分,脸色像天气一样阴着的周大人下了轿子,领着两个小吏步入巡检司官署。李巡检按下心思,领着所有书吏、队正大张旗鼓的快步迎上道:“有失远迎。”
周县丞冷哼一声,道:“你司今年是什么状况?”
好个周大人,连口茶都不喝就迫不及待的来挑刺么,没有这样不讲规矩的。李佑忍着一边做手势请周县丞入屋,一边介绍说:“本年西水巡检司捕盗二百零三人……”
周县丞不耐烦的打断了李巡检的话头,“二百零三?文牍在哪里?”
真是明目张胆的准备找麻烦了,我继续忍,李佑指着判事厅道:“都汇集在厅中等待查阅,请周大人细览。”
“牢里有人犯么?”
“有五十余人犯未来得及一一审结,先检点在内了。”
“哦……”周县丞瞪了李佑一眼,扭头就出了巡检司大门。
这是什么阴谋?李佑奇怪的叫道:“周大人做什么去?”
周县丞在轿边冷笑道:“捕盗二百零三,考语卓异。这个结果,李巡检认为本官能改变得了么?”
李佑想了想,诚恳的说:“不能。”就算周县丞挑出问题,自己多半也会找陈知县压下抹去。
“那本官还在这里浪费时间作甚?看你的嘴脸找不自在么,问三句话就够了!告辞!”周县丞丢下这话,上轿扬长而去。
李巡检第一次发现,周县丞有些地方还是值得欣赏的……
第一百零一章 巧取豪夺
第一百零一章巧取豪夺
八月初九,是崔监生状告李佑一案开审的日子。换成别人惹了官司,即便是有些财势的人家,也少不得提前去衙门里打点一二,但李巡检肯定是不需要的。他大摇大摆进了县衙,见尚未升堂,便去找黄师爷闲聊。
“你可要当心些。”黄师爷提醒道:“县尊说不定真会把关家小娘子判回关家。”
“县尊怎可如此不近人情。”李佑抱怨说。
黄师爷道:“县尊说你有些前途,但沉湎女色,尚欠教训。这关家小娘子左右不过是一妾室而已,怎么判无可无不可的。”
这年头到处都是拿小妾当衣服的无情无义士大夫啊,李佑感慨。忽然听那边皂役喊他上堂,便起身去了,却见黄师爷也在后面跟随。
“你来作甚?”李佑站在公堂外疑道,其他书友正常看:。
黄师爷抚须笑道:“看杂剧。”
上了公堂,便看到关员外和一个陌生的瘦削书生站在一起,大约就是崔监生了,周围还有几个县学里的秀才,有李佑识得的。
崔监生神态轻松,还有心对李佑点点头。他心里认定己方占尽道理,只要知县不过于鲜廉寡耻,官司必胜无疑。即使陈知县敢在人前明目张胆包庇李巡检,也可以上告的,崔监生在南京法司历事多年起码也是混个脸熟了。
唯一可虑的仅仅是李巡检事后报复而已,但原告方这两位一个娶了妻子就要去京城走门路然后到外地做官,一个下决心不惜一命也要把女儿从李家捞出来,倒也不怕报复。
想仗人多势众吗?李佑对坐在上面的陈知县拱手道:“本案涉及妇人名声,敢请县尊驱散闲杂人等,还要烦劳黄老先生笔录。”
陈知县允了,挥挥手便有皂役将无关人驱逐出去,只留了崔监生、关员外、李佑、黄师爷和两个皂役。
那尖嘴猴腮的崔监生清一清嗓子开口道:“禀父台,上月学生与关家谈婚论嫁,已换婚书,此后却听闻巡检李佑拐带良家,强行占了那关家小姐为妾。现有婚书为物证、关老员外为人证,请父台为学生做主。”
李佑向陈知县辩道:“我与关家小姐情投意合,她自愿为下官妾室,哪来的强占民女一说?这崔相公年老貌丑,才低德薄,又无自知之明,岂是良配?那关家小姐得知要与其为姻,不堪忍受,便投奔下官,其情可悯,望县尊成全。这里有关大小姐的亲笔陈情文为证。”
崔监生见李佑借机辱骂自己一番,气的要还嘴,却听陈知县拍案大喝“公堂之上不许谩骂,下不为例”!把崔监生给堵了回去。
陈知县看过各自物证,问过人证。便对崔监生道:“他二人彼此有意,已自成亲,书迷们还喜欢看:。贤生又何必苦求不舍。”
崔监生大义凛然道:“父台此言差矣,学生岂是为一女子?礼法纲常乃立身之本,怎可为人情罔顾礼法,难道要鼓励各家女儿择郎私奔么。若父母之命全成空话,婚书换而不行,众人纷起效仿,世道人心还有可救乎?”
李佑插嘴道:“据关家小娘子称,婚书是假的,她从未听过有这事情,托我向县尊说明,陈情文里也有这句。”
“两家以父母之命交换婚书,女儿不晓得也是正常。”崔监生强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