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说。江峰和手下的人都是一同从艰难时候走上来的,彼此之间没有那么多地忌讳和在乎的事情,不过现在江峰统领的军民已经是接近四百万,名为都督,实际上就是一方之主,在这种称王称帝地大事上面谁也不敢妄自的揣摩。否则,天威难测这句话可不是说着玩的。
江峰从椅子上面站起来,随手把身上的紫袍甩了下来,露出里面穿着的贴身软甲,他是武人出身,对于这等坐在椅子上处理政务总是有些不耐烦地感觉,现在在书房里面都是自己的心腹,他也不需要顾忌什么。江峰浑身晃动,骨节啪啪的作响,他摆了几个姿势,算是八极拳的站桩静立的功夫,算是活动身体。
罗义和刘十二面面相觑,心想这是不是自家大人下了逐客令的意思,今天地改号提议看来是碰了一鼻子的灰。正要开口请罪告辞的时候,那边的江峰却纳闷的开口问道:
“为什么不继续说了,我还等着呢?”
刘十二闻言苦笑,心想到了现在还说什么。也没有什么可以说的事情了,要说也只能是说几句圆场的话语罢了。他却没有想到江峰接下来开口说这么些话:
“今天的这些,你们不说,我倒也是也想问你们地,你看本都督是称王好呢?还是称帝好呢?”
还好木轮的结构非常的不错,要不然刘十二这时候就从椅子上面滑了下来,在那里恭谨低头的罗义也是愕然的抬头,毫无礼仪可言的看着江峰。
屋子陷入了寂静之中,江峰在那里却也不着急催促,在那里朝着窗口的地方迅猛的击出几拳,空中竟然有隐隐的啪啪声音传出,这是他这些年,即便是身居高位也没有丢下身上功夫的成就
这些声音也是把两个正在发愣地人都是提醒了过来,刘十二下意识的分析判断说道:
“都督大人目前所占据之地,都是海外蛮荒,虽然是富庶却不是华夏正统所在,无天下妄称天子,却是不智。华州今日海疆万里,军民百万,兵精粮足,虎视中原,称王却是实至名归。”
他说地这些,都是华州的文臣们商议多日的结果,要知道这些读圣贤书的读书人,格致求新研究科学的本事没有,这等礼法规条,揣摩上意,政治投机的事情却是精熟,大家既然是死心塌地的效忠华州,那都是希望自己的荣华富贵能够更进一步,这劝进之事,就是捞钱捞权最快,最容易得好处的方法了。
江家军体系下面的民政,军政都是完全的独立于大明,而且这些年拼命的加强军备,就算是傻子都知道江峰将来到底要干什么,所以大家都是准备在劝进这件事情上展现深受,唯恐落于人后,关键的问题是什么时候劝,这等大事万一把握错了分寸,反倒是会起到很大的反效果。
这次江峰身边最亲近的几个人发起了劝进之事,不管是文武只要是有政治头脑的人都是纷纷的加入了进来,圣道门的大道官陈冲也布置了下去,此时的圣道门道官和药师们都是在讲天命,说什么大明之命将尽,华州之命将起。就连大农官威斯康的加尔文教会,神父们每日也是在教堂里面和尼德兰人谈什么江公爵如果成为了亲王,对于白人更大的好处之类的。
所以,江峰也就是在那里装聋作哑就是了,他知道自己也该到了称王的时候,毕竟是被人叫做王和叫做都督大人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感觉,这些年他多少也是看了些史书典籍,看到上面说道这些武人们到了称王称帝的时候,原本豪气勇武的这些人突然都是别的扭扭捏捏起来,文武百官们总是要‘热心’的劝进,劝一次还不行还要多劝几次,然后才羞答答的接受,表示什么天命所归,自己不愿意作,可是顺应天命万民之意,不得不做。
江峰也是琢磨自己是不是这么来上一出,所以知道外面有些人在串联着搞这些事情,他也懒得理会,反倒是颇为期望的等待着。不过等到罗义和刘十二来到这里劝说的时候,江峰却觉得有些不耐烦了。
刘十二这个读书人既然是说此时的地位应该称王,那就称王就是了,何苦搞那些麻烦的事情,所以江峰直接开口说道:
“好,本都督那就称王!”
说完扭头冲着在门外的侍卫喊道:
“去把赵主簿请来!”
外面响亮的应了一声,刘十二和罗义在那里已经是完全的没了分寸,都是傻眼了,心想这也太干脆利索,这就称王了吗?也不顾得什么礼节,连忙让身后的人去叫住外面那个通传的侍卫。
结结巴巴的开口说道:
“都督大人,称王之事乃是国体大举,不能轻忽,咱们还要慎重记忆,按照书中所说行事才是稳妥,免得有什么岔子!”
“什么书中所说的,你们劝,老子让,这么折腾三四次,我再当王,跟你们说,我江峰做这个王爷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赤手空拳到现在,所有的东西都是凭着自家的拳头打下来的,这么多的民,这么多的兵,这泼天一样的财富,都是我领着你们打下来的江山,我让什么,这位置除了我还有谁能坐!”
这番话可是和刘十二所看到的和预先计划的完全是不同的路子,他觉得江峰这等干脆利索的称王的举动,委实是有些太匪夷所思,一时半会的有些转不过这个弯子来,反倒是罗义已经是习惯了江峰这种做事不和常规直指目的的作风,看到自家的主人既然决定要登上大位,具体的形势如何就不是他操心的问题了,所以罗义静静的呆在一旁,什么话也不说了。
此时的书房情景颇为的有趣,作为谋士的刘十二张口结舌,一向是有些沉默的江峰却在那里滔滔不绝的讲着,这次的劝进,最后的结尾是江峰的一句话:
“我要当王,那我就是王。”
第五百二十五章 廷议 定策 决断
华州这里为着江峰把都督的称号换成王,忙碌不休的兵变的消息还是在路上传递着,在紫禁城中,陆炳还是慢悠悠的给皇帝说着目前的形势,或者用更准确的话来说是险势。
开始的震惊恐惧到后来的木然,嘉靖皇帝也已经是适应了这样的述说,心情逐渐的平静下来,开始颇为理智的来分析陆炳所说的一切。
目前来说,陆炳通过商人们,六部的文档,还有边镇的通告,还有各级官员的只言片语这几年的办事经验判断出来,在长城之外有一支势力,很有可能是当年的关外流民为主的垦殖庄园结合而成的。在海上还有所谓的华州,拥有大批的船只和丁壮,比起当年的倭寇来是更大的威胁。
他隐约的猜到关外的势力和华州或许有这样那样的联系,不过陆炳做出的判断,仍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在他的想法里面,关外和朝鲜中间有山脉的阻隔,如何能有有效的联系,在这个时代,控制不相接的陆地是极为困难的事情,陆炳不认为在海外的一群草寇能够有这样的能力。
在他陈述完毕之后,不管是嘉靖皇帝,还是一直是旁听的周林和小三,都是觉得关外流民的威胁是最大的,北魏的六镇之乱,唐朝的河北藩镇,都是祸乱之源,而且北地自古都是民风强悍,又得到蒙古人的马场,怕是自鞑虏之后的有一个蛮族,而且这些人还懂得农耕,不是那些如浮萍一般的游牧部族,很有些隋唐时候高句丽,宋朝的渤海国女真地的意思,隋唐的皇帝即便是冒着亡国的危险也要动兵攻伐,不是没有道理的。
海上的华州被认为是疥癣之疾,充其量也就是为祸东南沿海的海盗罢了,不会有什么实质地威胁。
自从汉民族的领土边境推进到海边之后,从商周时期一直到明朝的现在。或者在另外一个平行的时空中,一直到清朝的末年,中国的海岸线都没有受到什么威胁,当然,等到鸦片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