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味 > > 恶明 > 第260部分

第260部分(1 / 2)

>ń穑渌嗽谘鄄鲋螅部挤追椎某锉福急赴蚜柑镒擅尢铩?br />

在这之前,天下间棉布最大的出产地是松江,一年布匹千万,号称是最富之地,在运河的漕运中,有很多的船只都是装载着运往南方销售的棉花,不过今年有所不同,先进的纺纱和织布的机器就好像是瘟疫一样蔓延开来,这个比喻也许很不恰当,不过在山东,在河南,都有某些善人或者恶人,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得到了‘神器’,然后又是莫名其妙的成为众矢之的。

总得来说,先进的技术和机器谁也不要想保密太长的世间,总是会主动被动的泄露出去,这些东西的制作很是简单,木匠们看了样子就可以打造出来,现在的山东河南北直隶,人人都是需要棉花。

很多棉船到了济宁就被人拦下,把整船的棉花订下……

和北方的热火朝天相比,江南的商会还是正常的运转,毕竟从北方传来消息,也是需要一段时间,并不是每件事情,都有机会动用什么百里加急。

江南的十三商会在知道自己派出的追杀队伍,居然是在江面上被乱炮轰沉之后,立刻是变得胆战心惊,生怕海上的生意,受到什么影响。

不过始终没有什么人做出反应,十三商会的生意还是这么战战兢兢的做下去,并且渐渐的觉得可能不会有什么事情发生,毕竟这样的西洋大帆船都是佛朗机的武装商船,要是把这机器拿到西方去,路途如此的遥远,倒也和大明没有什么关系。

这也是把头埋在沙子里面的鸵鸟做法,可也就是只能做出这样的应对了,没有什么别的应对。

松江和苏州的织布手工工场还是连轴的运转,仍然是感觉到人手不足,每天都有人去乡下招揽人手,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官府——十三商会的双轴体制,现在看起来是这么的牢不可破,很多人都以为是千年万年。

在江峰回到华州之后,已经是接近七十万人口的华州,和南边将近五十万人口的夷州,分散在各个民卫的团练开始集中,每个民卫的团练留下三分之一。

剩下的人都是转为了正规军队,同时他们家中的徭役从原来被优待的基础上面,又是下调了一半。各个官办或者是民办的匠坊也都开始推掉了民间的订单,开始全力的生产武器和装备。

关外已经是提高了对草原上马匹和庄园里面粮食的收购价格,大批的物资集中在几个大庄园之中,江峰麾下的军事机器,开始沉默但是高效的运转了起来。

这样的运转都是下面各个从属的人在那里忙碌,江峰反倒是清闲一些,他的老丈人刘顺的华州太守府每天忙碌的脚不沾地,江峰倒是被刘芳蕊狠狠的埋怨了一通,说是孩子想见见姥爷都见不到。

江峰每天都在都督府的二堂呆上三四个时辰,各路的官员将校,都是在这个时间之内来请示汇报。

不过总有一个人是雷打不动的在后堂和江峰在一起,这个人自然就是都督府司马刘十二,此时的后堂正发生这样的交谈:

“都督大人,圣道门的道士们已经和司马从事们一起,把纺纱的机器和织机散步到了山东,北直隶一带。”

第四百七十八章 总有义士

这个时代的海面上,越来越少的人提到朝鲜的名字,是用华州这个称呼来代替,尽管这个名称的历史很短。

对于没有什么国家观念的朝鲜人而言,国家被人占据所谓的国破家亡的感觉是没有的,除了那些犯了各种错误和被当年的民卫团练掳掠为奴,卖到了关外和南洋的倒霉鬼之外,其余的人倒还是觉得日子好过了不少。

因为仁川已经称为了东北亚海面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原来很多在长崎进行的贸易,都是转移到了这里。

对于华州的汉人主要是做工和从军,还有部分是出海经商,务农的人反倒是不多,大量的田地都是朝鲜人在耕种,还有港口,各个工场的粗重活计,矿山的挖矿挖煤,这些都是朝鲜人来忙碌。

所干的工作劳务,都是辛苦异常,可凡是做这些的朝鲜人丝毫没有什么叫苦的概念,反倒是对江家军真心的拥护,开始的时候,刘十二和罗义压根不相信,为何在异族统治下面还能有这样的心态。

负责内部情报治安的太守府衙役,还有罗义的亲兵营,都是派出了细作和探子,到处的查访,希望能够找出什么破绽和迹象。

没有想到的是,得到的结果很是让人啼笑皆非,朝鲜人的反应很是奇怪,他们都说现在的日子比起从前来可是好过多了。

原来朝鲜全国的土地基本上都是集中在勋旧派和士林派的手中,政治主张虽然是不同,可是这些人的身份却都是握有大量土地的大地主,对于农民的压榨程度,却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一个农户一家几口,在地主的土地上没日没夜的劳作,可是仍旧是吃不饱饭,还要以各种各样的名义去给地主服劳役,妻子儿女的生命和安全基本没有什么保障,所谓欺男霸女的事情已经是司空见惯了。

这就是在关外垦殖庄园的朝鲜奴隶里面,还有人说来到这里,倒是比在朝鲜的时候强不少,最起码饭吃的饱了些。

凡是留在朝鲜的人,如果一人给汉民做长工,这个人的身份也就算是得到了这户汉民的担保,他的家属就可以去其他汉民家里种地,或者是在工场里面做工,或者是在码头上面出力。

这里的汉民在山东和北直隶的时候都是穷苦之人,对待长工往往不知道如何的压榨,朝鲜劳工的待遇,比起从前给本国的地主工作不知道要好了多少,两个人做工,节俭点,养活一家五口没有什么问题。

更不要说那些有手艺的,在手工工场做工的朝鲜工匠,他们的家人甚至可以被允许拥有土地,这些土地就是当年金正五那些士林派的土地。

这些人都是对江家军全力拥护的,很多人在江峰没有来之前,在朝鲜国内的地位甚至还不如官僚家中的一条狗,现在吃饱饭,而且处境比起从前来竟然是提高了不少,这些人基本上都没有什么文化,心思简单,谁对他们好,他们自然就会死心塌地的拥护谁,况且,江家军可都是汉人。

汉人都是来自于朝鲜的天朝上国,从被本国的人奴役,变成被更加高贵的天朝上国的人奴役,好像是说起来也好听了不少。

在民卫里面帮佣种地的朝鲜人,在港口工场做工的,在矿山挖矿的人包括他们的家属,也有将近四五十万人了,这些人行为穿戴都是尽量的模仿汉民,因为都督府有严令,凡是在民卫中发现有身着朝鲜服或者说朝鲜语者,鞭打三十,发配流放。

谁都知道这个发配流放到底是个怎么回事,那就是被抓到仁川港口或者是南面新兴起来的港口,直接买到南洋去了。

虽然说,卖到南洋去的奴隶虽然还没有看到回来的人,可是有在船上呆过的水手,说那地方遍地都是瘴气,人在那里根本也活不了几天,这还不如被卖到关外去呢!

不过如果他们的孩子或者是他们有一口流利的汉语,穿着打扮都是汉人的样式,甚至生活习惯也尽力模仿的话,待遇就会好上不少,还有更好的例子,在工场做工的朝鲜工匠,很多都被授予了汉人的身份。

这样的待遇,可是让其他人眼睛都红了,汉语,汉服,汉人的生活习惯,成为依附在江家军华州系统上每一个朝鲜人拼命模仿和学习的对象。

这样的汉化才是最有效的,让这些人屈服在刀枪之下,

被各种各样的利益所吸引,让他们感觉到只要是努力人,甚至有可能会被汉人接纳,这样的方法效率极高,刘十二曾经有个估计,依附于江家军的朝鲜人,只要是第二代长大之后,就会变成汉人中的一部分。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