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味 > > 帝阙 > 第78部分

第78部分(1 / 2)

>    梁太医道:“有是有一个,可是他不在京城,具体在哪里,微臣也不知道。”

“可以通过什么渠道找他?或者,有没有中间人?”

“这个,容微臣回去打听打听。”

“那你赶紧去打听,我随时等你的消息。”

这一刻,在我心里,其他什么都不重要了,国事也罢,情事也罢,跟母后的病比起来都不算什么了。

我可以失去一切,但不能失去好不容易才找回的娘亲。

只要能找到那位名医,不管用什么方法,我都会把他带到太后面前。太后讳疾忌医,我不会,什么名声比生命更重要?

如果太后真的很怕传出不好的流言,也不是没有办法,让所有的知情者从这世上消失就是了。

直到这一刻,我才发现,我也可以是狠毒的,为了保护自己至亲地人,也可以不择手段。

就像太后杀小莲,她恨的不是小莲败坏宫规,而是她背叛我。

正文 第一百四十七章 临风自嗟叹

更新时间:2009…7…17 2:25:05 本章字数:4399

梁太医走后,我一个人坐在屋里琢磨他的话:几个月不行经,脉象很像喜脉。难道太后真的与谁有染,然后怀孕流产了?

但女人流产也不是什么要命的事,怎么会弄得如此虚弱呢?她可是有专属御医调养的,名贵药材、补品等应有尽有。

仔细想想,也觉得没可能。自我进宫后,一个月差不多有一半时间在太后寝宫留宿,母女俩同榻而眠。即使不留宿,晚上也常在那边待到很晚,从没发现太后有什么异常举动,连个男人的影子都没见,太后也极少出宫,孩子是哪里来的?

所以,怀孕流产基本上可以排除,梁太医也没提到太后可能是流产了。

忧思郁结,一时无以开解。弄珠捧着茶陪着笑说:“公主,您有没有觉得这里特别香?一进门就香死了。”

我闷闷地答:“有什么稀奇的,这里的桂花开了。”

当初修整公主府的时候,崔总管为了奉承我,特地从外面移植进了许多桂花树…………如果是新种的,今秋可能来不及开花。

弄珠提议道:“难得来一趟,就让奴婢陪公主在府里逛逛,看看桂花吧。”

“不想动。”

“太后凤体不安,奴婢知道公主心里焦虑,但越是这样,越要振作,如果公主也整日愁眉苦脸的,太后看了不是更难过吗?”

赵嬷嬷也走过来帮着劝:“公主一定要保重自己的身体,公主是太后的心头肉,看着公主开心,太后也会开心的。”

在她们俩地劝说下。我总算走出了屋子。魂不守舍地在桂树底下徘徊。弄珠看着满树地桂花问:“公主。要不要摘些桂花腌着。以后可以做桂花糕。桂花羹。桂花汤圆啥地。”

说起桂花糕。我不由得想起了昨晚跟皇上吃桂花糕地情景。即使已过了一夜。再回忆起来。心跳依然有些不稳。

皇上对我。确实是用了心地。戏谑也好。正儿八经地表白也好。都是出自真诚。他还是个初涉男女之情地孩子。还不会作假。

不是没想过接受他。只是每次一想到这里就觉得难度很大。姐弟这个称谓给我们提供了许多便利。让我们得以亲近。但也很可能成为我们最终必须分开地最大障碍。

夜深人静之际。我也曾摸着自己地心口问:我想嫁给这个比我小两岁。未来注定会妻妾成群地男孩吗?

这个问题原本不在我地考虑范围内。那时候我是独自舔着情伤只想让自己安宁地女子。什么情啊爱地统统不想沾惹。

一年后地今天,不仅问题出现了。连答案都日渐清晰:不是不想,只是不敢。

这个敢不敢与胆子大小没多少关系,纯粹是对未来生活的评估所致。如子孝那般的平头百姓尚如此善变,一个当皇帝的,他的爱情能维持多久?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

秋扇见捐之日。谁又记得“出入君怀袖”的热情,和曾经“团团似明月”的日子?

如果我依旧是孤女,不嫁人无以为生,那是没得选择。可是现在,我抬首打量着这属于自己的庭园,满眼花花草草,再回头是红墙绿瓦,窗明几净。既已有了遮风挡雨之地,又何必再次让自己陷入泥沼中。生生为情所苦?

所以,除了母后的病,真没什么是值得萦怀地。所有的痛苦都源于贪婪,没有时想得到,得到了想永远拥有,一旦失去就痛不欲生,也不想想,当初还不是自己一个人撑过来的。

“这里比宫里安静多了”,弄珠在我身后感叹。

“那当然。这里平时就留了几个人看房子。宫里多少人啊,光春熙宫轮值地就有两百多个。”刘嬷嬷接过话头说。

我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太后在宫里养病。会不会觉得吵?”赵嬷嬷回道:“肯定是有一点的,总有人求见,或者回事。即使没有,春熙宫里本来人就多。”

我思忖着:“要是把太后悄悄迁到这里来养病,会不会好点?对外只说太后闭门谢客。”

弄珠马上提出质疑:“可是太后要看病吃药,梁太医最少三天看诊一次,如果太后迁来这里,梁太医势必得跟着跑,外面的人还是一眼就看明白了。”

弄珠的话提醒了我,不管太后人在哪里,只要宫里的太医、宫女、太监等还跟着,就不可能隐藏行踪,更不可能隐藏身份。除非,我们住在一个没人认识我们的地方,请来名医秘密调治。

太后的病再这样在宫里耗下去,前景堪忧,梁太医并非妇科名家,到现在还未查明太后的病因,只能说出具体症状。也就是说,他根本没诊断出太后身患何疾。

我问他到底是按什么病给太后治的,他说一开始以为是喜脉,不敢言明,也不敢轻易下打胎药,开地都是益气补血的方子。本来想等过两个月,证实了确实是喜脉,太后的身体也养好一些后,再看是不是打下来。现在他已经基本上放弃喜脉的想法了,故按闭经开方子,照样是补血养气,以调养为主。

合着太后一直以来只是吃了些补药,根本没治病!想到这里,愈加着急。梁太医束手无策,太后又讳疾忌医,生怕再有第三个人知道她的病症。太后本是强势豪爽之人,只是面子观念太重了点,唯恐以太后之尊,沦为宫廷**故事的主角。

这时看门的小太监匆匆送上一个拜帖,我一看就丢给他道:“就说公主在会客,不方便出迎,改日再去拜候王爷吧。”

小太监打着千说:“奴才知道公主不想见他,本来就是这样回的,可是他赖在门口不肯走,非逼着送帖子。”

堂堂王爷。还甩起泼皮来了,守在门口不走我就没办法了吗?“我们从侧门走!”偌大的公主府,又不是只有前面一个门。

小太监有点为难地笑了笑:“可是公主地车驾还停在前面的。”

赵嬷嬷走上前拧着他的耳朵说:“小兔崽子,平时看你怪机灵的,怎么今儿这么笨,找个车还不容易啊。你这会儿就去街上叫一辆,停在东侧门。”

“是”,小太监答应着就往前走,刘嬷嬷赶过去赏了他一颗爆炒栗子:“笨死了,你从前门出去叫车,不等于给人家通风报信了?从侧门走啦。”

东侧门地出口就是“公主巷”,那也是崔总管的杰作,整修公主府的时候一起修的,把一条本来坑坑洼洼的乱泥路铺上了青石。住在那一带地百姓便把巷子改名叫公主巷。

先帝一共生了七个皇子。十几个皇女,可是皇女夭折地多,活下来的年纪都比较小。最大地才十岁,都住在宫里,还没在外面赐府邸。一般来说,公主要大婚的时候才会钦赐公主府。

所以,我这座公主府,还是本朝自开国以来的第一座公主府。百姓觉得新鲜,公主府周围的路面、建筑纷纷跟着改名,除了公主巷外,还有公主桥。公主墩,公主酒坊,公主剪刀店,公主豆腐坊……太后曾因此动怒,说:“公主巷和公主桥就罢了,公主剪刀店和公主豆腐坊是怎么回事?把他们的牌子砸了,让店主自己掌嘴一百下,开个豆腐店也敢冠上公主的名号,分明是找打。”

还是我在一旁劝道:“母后。不如这样想,你女儿这下有名了,吃块豆腐都能想到公主。”

太后被我逗笑了,这才没有追究。

想起当时太后雍容华贵、神采飞扬的样子,心里如被什么啃咬般难受,眼眶一热,低头朝东侧门走去。

随着吱呀地开门声,映入眼帘的是一辆崭新的马车,连马车夫都是穿着干干净净家织白布短衫地精壮小伙子。亏了那小太监。匆忙上街,还找到了这样一辆好车子。可是马车那边怎么有一个人躲躲闪闪的?

为了不引起怀疑。除负责叫车的小太监外,其他的随从暂时都还没有通知,这里应该只有我们主仆三人、小太监和车夫才对。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