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也只能找苏三诉说诉说这衷肠。。
却不料这小子,好像失踪了一样,苏府不见人,思友书院也不见人。。。似乎是有意避着他一般,想着他说过,要好好地过平静的日子,心里倒是信了这话是真的。。。
苏三确实是有意要避着他。不仅是他,还有李道明等人。。
在城内安宁下来后的第二天,他就偷偷地住到了胜老的府上。。
胜老出门前,交代过管家,这老宅子,苏三随时都可以来住。。因此他只知会了周老爷子和李老爷子一声,独瞒过了自家的老爷子,带着小安和玉儿住到了东湖。。。
每天只是钓鱼取乐。。
这其间,接到唐丽的消息,已经是第二天的下午。口信中,唐丽说并没有杀死杜如悔,而是把杜如悔给关了起来。并说杜如悔要见自己,还有杜如悔说的什么:见了面,一定不会杀自己的话。。。
苏三对唐丽擅自作主的行为,有些不太满意。他有时候,有些霸道。吩咐出去的事情,哪怕是错的,他也会硬着头皮让人去完成。他总觉得,做事要有股子劲道,讲究一个不折不扣,如果什么事情,都有松动的余地,那事情办到最后,就会走样。。。
不过他想了想,也无法完全去怪唐丽。严格意义上,唐丽并不是自己的手下,这是其一;再说唐丽也没有经过自己的调教,不知道给自己办事的规矩,这是其二;所以,唐丽自己做主,没有立刻杀掉杜如悔,他虽然心里不高兴,但也没有过于计较。。
只是,他并不是杜如悔想见,就能见的。。
等着吧,等自己哪天心情好的时候,顺道儿再去看看这个杜如悔吧。。
因此,每天里便是去钓鱼,或是在舍下与小安玉儿打牌。。。。
苏东山最近有些摸不着头脑。。从上次周济直接到府里替他的干孙女求亲开始;到那日宴席上,自己那个儿子谈笑风生;再到如今的钦差大人派人在门下专等苏三。便是那一向少进武陵城的武陵军将军张合,这些天也是三天二头地亲自到府里头坐地。。
害得他,整天里提心吊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几番旁敲侧击,也问不出对方找苏三是什么事情。
不过,不管是钦差那边的来人,还是张合将军亲至,言语之中却都是透着客气,因此提心吊胆的时间少了,这好奇心倒突突地直跳。。。心里想着,应该不会是为了那宴席间做的几首歪诗,便这么待见苏三,却也实在想不出,发生了什么事情,让这些人,这么热心。总之,这心里是不妥贴的。。
苏三在东湖边碰着了刘老和徐老,二老便把宋平等一帮学子,给叫了来。
苏三倒是喜欢与这帮特朴实的人混在一处,谈笑之间也尽是无拘无束的自在。。
武陵大学的地点已经定下来了,却是原来的林府。。
第二百单九章,高谈阔论
李道明查抄了林府的许多家产,还有地契房屋,请了旨意就地发卖。WwW、QunabEN、coM。。
因听济老说起武陵大学,正是苏三的倡议,便做主把林府给贱卖了。。。
便是贱卖,那一千几百两的银子,只怕也买不到这偌大的林府。可是李道明在武陵府那是灸手可热的人物,谁不捧着他一点,托着他一点。
他一句话,也许就摘了人头上的乌纱;一句话,也许就把人抬上了高位。。这武陵府里的官员,哪个不巴结?
这其中最巴结李道明的,便是何应文。
在这次林海录事件中。何应文一直是死心蹋地的给吴王卖命的。因此,吴王那边已经在保举何应文来做这个府尹。。
皇上那里却没有最终定论,似乎有些犹豫。在最近一本回给李道明奏折的朱批上,问他武陵府的官员有谁可以勘用?还是需从外省调派大员?
这样的朱批,一来显示出皇上对李道明的信重;二来,也表示李道明的一句话,也许就决定着何应文能否顺利出任武陵府府尹。。
只需要李道明在下一次奏折中,为何应文美言几句,那何应文出任府尹,基本上是铁定的事实。。
何应文因此必须要力挺李道明。。。而李道明想把武陵大学办起来的事情,就是一个机会。。
他所在的提举常平司,就管着学政的大权。。他大手一挥,便从司库里拔出五万两,助武陵大学买下了林府。。。。其实是换汤不换药的。无非是把提举司库里的钱,变成了府库里的钱而已,只要他当上了府尹,那还是他的钱。。。
李道明对何应文这个举动,当然是认可的。。他心里自有一杆称,既然吴王已属意何应文,那自己不妨做个顺手推舟的人情,已经得罪了太子爷,没有必要再去得罪一个吴王,就算何应文不这么巴结他,他也要是为何应文说几句好话的。。。
何应文这边有了举动,那些大小官员们当然也是闻风而动,这个捐钱,那个捐物,还有人帮着规划,翻新林府。。一个‘武陵大学’竟然在几天之间,变得风风火火、有模有样。。。
宋平在说起这些的时候,总觉得有些难以相信,就好像是做梦一般。。
苏三却对这些淡然处之,他更关心的是‘武陵大学’将来的发展。既然是学院,那就要以‘学’为主。事实上,这样弄得满城皆知,反而不利于学院的宁静。他也担心宋平等人志得意满,从此自大起来。这得来的容易,败下去也快,他不得不提醒他们几句。。
宋平几个人过来的时候,确实有些心猿意马。苏三当头棒喝了几句,把这些表象一一剥去,大家才发现,现在的学院还只是个空架子,许多真正意义上的事情,还没有去做。。因此,一个个都静下心来,与苏三讨论接下去要做的事情。。
苏三也很是动了一番脑筋,主要就院规院训,还有办学的宗旨,进入的准则之类做了具体的规范。。又建议成立学院的董事会,一切学院的重大改策,都要在这个会上讨论表决通过。。
这些东西都是新东西,让宋平等人消化掉,就花了不少时间,再让他们从理解到坚决执行,苏三更是费了不少唇舌。。
好在宋平等人这几天已经被苏三这一套一套的理论给震得死死的,对苏三说的话,那不仅是全盘接受,而且是一字不落地吞了下去。。
苏三道:“因为是大学,大家都可以来学。以后就逃不过一个‘公’字。虽然你们是第一批为大学做出贡献的人,但是你们的生命是有限的,你们的精力也是有限的,也许五年,十年后,你们就要离开大学。。你们离开后,大学却不能倒,所以就要有一个有效的管理机制。只要这个机制在,我们这个武陵大学就不会倒,就可以不断地造福穷困的学子。。”
苏三又道:“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士子们有好的条件,可以接受好的教育,因此他们往往站在比普通人,要高一层的位置上。。打破这种局面,就要重视教育。今天我们在武陵办了大学,明天我们就可以去金陵办大学,然后各个城镇都可以办这种大学。。只要穷人的子弟都可以读上书,那大家的起跑线就差不多扯平了。。”
苏三还说:“财务是大学,生存的根本。因为是义学,所以穷学生是不用交钱的。但大学办出名了,富人家的子弟也想来大学进学,怎么办?好办,交钱。交比其他地方更多的钱,这个钱不叫学费,叫赞助费。交了钱的学生,并没有什么特权,吃要一样,住要一样,不许带书僮丫头之类的,要与伙伴们同吃同住,同苦同乐。。”
苏三最后说:“穷人的孩子,很懂吃苦。但做学问,不是死读书,要活学活用。。人情炼达即文章,一味地作学问,不管世情,不学人情,便是做出了一些学问,也根基不稳。。自强是好事,太强了,则易折,因此也要厚德。。。我看武陵大学的院训就叫: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好了。。”
宋平等人,每次从苏三那里回来,都是精神饱满,干劲十足,就好像全身有使不完的力气一些。。
自己在私底下踅摸了半天,一点头绪都没有的问题,到了苏三那里,几句话的功夫,就总能让人顿悟。同样的感觉也出现在身边这些朋友们的心里。。
他们在一起说起苏三的时候,最后终要把他归结成二个字,那就是:奇才。
不过他们眼中的奇才,现在只对玉儿做的吃食稍稍感兴趣。除此之外,他对其的事情,一概不感兴趣。。
至少苏三本人以为是这样。。可直到有一天,虞凤跑到了东湖,苏三才发现,自己还有其他一些牵挂在。。。
虞凤是从唐丽那里知道苏三就藏在东湖的。。其实知道苏三在东湖的人,还有周济和周盈盈,李老爷子和李月儿。李老爷子和李月儿,虞凤是问不着的,周济与周盈盈那里,她却并没有想起去问。。因为,虞凤根本就没有想过去找苏三。。
可事实上虞凤却是找上了苏三,这里面其实有个缘由。。。
一日,因是中午时分,青风楼里还没有开始营业,虞凤正在楼里静坐,便想起苏三。
‘也真是怪事,这苏三只叫自己装病,说林家过不了几天,便顾不上自己了。。后来,林荣也不见来,又过了几日,林海录竟然在府衙里畏罪自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