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味 > > 大唐神道 > 第81部分

第81部分(1 / 2)

>白怨徘敉健W锬跎钪卣哒叮锬醪簧钫撸蚯簟;蛄鳌U墩咴萸也宦郏簦咳樟讲凸┯Α=卩蜞簦蚴苡浔摅祝蚝姆压庖酢A鳎Ю镌渡妫幻厍笊妗S诠薇滓辔薮罄P蘼罚婷裰笫拢耸植蛔恪a嬉凵嗣瘢尾蝗√煜虑敉嚼妥鳎恳粤ο陨碇锬酢0醋锴榇笮。制淅妥髂晗蓿磕晗抟坏阶匀环殴榧抑校蠢拢质棺锓傅玫匠头#妥髦行拚约旱淖锕A饺涿馈!?br />

李世民看着这一条,默默不语,无论在什么时候,世界上都少不了犯罪,或轻或重,轻的打几个板子就算完事。重的就像是黄俊明所说,要么直接砍头,要么丢在牢房的某个角落,要么就流放某个不毛之地。黄俊明提出的这个方法,历代帝王也有用过,比如秦始皇修皇陵。等等甚至在更早些的时候囚犯也是用作士兵的。

看了黄俊明的这点建议,李世民心里甚至在琢磨着,是不是把现在的武德律取消了,毕竟武德律是沿袭隋朝的律法,和大唐的现状已经不是十分合用了,再把什么打板子之类的肉刑也取消了,犯罪了就像黄俊明所说的一样,干活去,按照罪情大小干几年活不等,至于那些死刑犯,干一辈子吧,也不害人性命。应当不错。至于大唐律还要等上几十年才能出现呢。

李世民甚至在想,每次黄俊明给出的答案似乎都不止适用于一件事,这黄俊明不见自己,对大唐来说是多么大的损失啊,再说黄俊明每次触犯皇权也都是无心之过,从出发点上和最终的结果来说都可以称得上是相当好的。再说了,黄俊明的建议每次也都是和自己说传不到外面去,也没什么值得忌讳的。似乎自己这个做皇帝的有点显得不是那么大度了。

心里想着,李世民随手从剩下的两个锦囊之中拿出了一个,打开之后,仅仅看了一眼,就满头大汗,连手中的纸条都掉到了地上而不自觉,只见纸条上写着:“贞观二年,蝗灾,以工代赈。”

贞观这个年号早就定了下来,当初为确定年号还被朝中大臣吵了个天翻地覆。最后选来选去,觉得李世民这贞观子的道号中,“贞观”二字确实不错,便选了贞观作为年号。也就是说,明年过年的时候就可以称作贞观元年了,而后年就是贞观二年,现在已经是十月,蝗灾又多发在夏季,算算也就是一年半的时间。

按照黄俊明所说,贞观二年会发生蝗灾,这绝对是一件大事。而且蝗灾往往和严重旱灾相伴而生,有所谓“旱极而蝗”、“久旱必有蝗”。也就是说,如果黄俊明的语言准确的话,贞观二年绝对是一个灾年。并且,蝗灾乃是天灾,自古以来蝗虫便有“蝗神”之称,一旦发生蝗灾,就证明统治者不利,引发天怒。并且“蝗是天灾,岂可制以人力”这样的看法也是深入人心。

李世民的这个皇位自己是怎么得到的也很清楚,虽说蝗灾是天灾,但也极易引发人们的口舌,说他不该当这个皇帝云云。对于这件事的真假,李世民却不会去产生疑问,哪次黄俊明的语言不是准确的?震惊归震惊,现在要做的就是将这个事情提前的处理好。应对一年半之后发生的大蝗灾。

震惊过了蝗灾,李世民又看起了“以工代赈”四个字。“以工代赈”这几个字李世民不难猜出其中的意思,对比自己想要修路,顿时觉得是一个相当好的方法,以后发生什么灾祸,这几个字也是相当合用的。

———————————————————————————————————————————————————————

抱歉,昨天喝多了,明天四章一万二。欠一章,西南自己找个枝头挂上去(未完待续

191 反思

对于大唐这个封建王朝来说,战乱、天灾、地方吏治。都可能引发出这样或那样的状况,一旦出现状况,官员们和富豪们没什么大损失,最多是舍了房子换上一个地方去居住。可对于普普通通的平民来说,那便是天大的大事了。

本来就家徒四壁,靠着那几亩薄田生活,一旦发生战争,天灾,地方吏治不清明,那平民们就会不得已舍弃自己仅有的那些家业,到其他的城市去讨生活。可这讨生活对于一无所有的平民来说是何等的艰难?渐渐地连平民的称呼都不在,被人们乘坐流民,甚至贩儿卖女再把自己也卖掉,成了别人家的奴隶。其实这都是好些的,一旦官府对这些“流民”处理不当。没办法,为了生存,这些“流民”会铤而走险的去犯罪。给整个国家的安定造成影响。

黄俊明的以工代赈四个字,对于李世民来说完全是一个处理流民的好办法,“流民”通过劳动换取食物,既耗费了流民的体力,又可以安抚流民,更重要的是,加强了整个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这可是一箭三雕的事情,对于掌控着整个国家的李世民来说,可以撑得上是相当好的办法,一个可以流传后世的办法。

现在的李世民也顾不得看什么第三个锦囊了,单单手中的这个锦囊提出来的计策对于他来说已经是相当的合用,最后一个锦囊回去再看也不迟。人力问题可以变相的用一下这个“以工代赈”嘛,现在的大唐吃不上饭的人有的是,只要供给饭食,相信很多人会乐意去为官府修路的。

现在来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回去好好地思量一番怎样应对后年即将发生的蝗灾!李世民将最后的锦囊揣进怀里,手中攥着两个已经拆开了的锦囊,也不打招呼,急匆匆的下了山策马而去。

不提李世民回去之后怎么面对大臣们。黄俊明现在却独自一人盘坐在百年殿内,思量着什么。来到大唐一年多,黄俊明有种对大唐的这个社会格格不入的错觉。身为道士,可基础实在是少得可怜。在现代的时候虽然有老道士管着,强制的学了一些。但是就那些东西,黄俊明自己记得也是囫囵吞枣,东一块西一块的,再者现代的道教分为正一派和全真派两派,两派的教义和思想又有着些许不同。黄俊明虽然有着超越唐朝道教一千多年的知识,但是却杂乱无章的很,很多时候甚至对于典籍也是略知皮毛。

现在的大唐道教正处于一个巅峰的起点,哪个道士不是对典籍倒背如流?哪个道士对典籍中的个中含义信手捏来?在这个时代,黄俊明这个半吊子道士压力可是大得很。

在说穿越以来,黄俊明既可以说是做了许多事。又可以说什么事情都没做。似乎这个大唐有他和没有他没什么区别。永远像是个局外人一样,尴尬,却又不得不呼吸着这个大唐的空气。

甚至黄俊明现在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那么的杂乱无章,没头没脑突然一下子就做了,可黄俊明现在做的这些事。哪一个是直接一下子可以做的出来,导致现在所有事情都堆到了一起。忙碌,烦躁,甚至是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只是想起什么就做什么。然后随波逐流。

细数现在手头上的几件事,最早的教授大唐各个宫观掌门知识在进行考核,连第一批人都没有做完。编纂道藏虽然一直在继续但也是进境缓慢。科道的物理化学知识的传授基本上也处于初级阶段,武道的训练,医道的整理。教授小孩子们知识,甚至还有自己告诉李世民的那些事情,没有一样做得好,也没有一样做得完。

来到唐朝这么长时间,也就是在大唐人眼中的卜筮,算是一个成就,可事实上呢?只要懂点历史的,对黄俊明所说的这些东西都不是什么难事吧?所谓汉唐汉唐,这两个朝代是所有现代人都熟知的。东汉的三国,唐朝的贞观,哪个现代人不能随便说上个一天半天?

黄俊明盘坐在蒲团上,后悔么?倒也没有,毕竟孑身一人来到了这个时代,后悔也没什么用。可是以后又怎么办?现在黄俊明自己的所做所为很明显已经偏离了道教很多。

“老不死的,伱来教教我怎么办吧?”黄俊明对着后世武当山的方向喃喃道。

自己的苦楚说给谁听?谁也说不了,只能自己承受。以前是为了身份不被拆穿而累,现在呢?自己每天依然活着很累,这到底是为了什么?黄俊明不知道,甚至可以称得上是迷茫。

人人称颂的天仙,竟是这幅模样,黄俊明自己想想都有些嗤笑。穿越不是那么简单的。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