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味 > > 大唐神道 > 第52部分

第52部分(1 / 2)

>  “斗部,内有二十八星宿,天罡地煞等等星神,稳定大道规律。及时纠正失误,类似于大唐之御史。”

“瘟部,也是最不讨人喜欢的部门。这一点贫道就不必多说了。司建阙类似于大唐工部,负责营建宫殿楼宇,斗牛宫,登记在册群仙等等。天庭每一个部门都有自己的职责,各司其职,从不逾越。如此一来架构完整,出错的概率很低。在天庭当中出现失误只要找这个事情的管理部门就好,这样一来人员之间各有所为,互有责任。绝不会出现推诿等情况。”

黄俊明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反正就是瞎编,瞎忽悠呗,这有什么不会的。可是停在李世民耳中却是另一番情景,各司其职。现在的大唐官场,虽然也是有所分工,可往往一个人同时监管着很多事,或者一个事情很多人同时管理。听了黄俊明的述说,李世民不禁想到了改革官员之上。可是改革官员可不是一时半会能想到的,无奈之下只好放弃。继续想从黄俊明身上找些治国的灵感。

“仙师可否详细说说将仙?”李世民对着黄俊明问道。至于儒仙,李世民也好理解,无非就是自己手下办事的文职官员,难道将仙也是自己手下的将军一般?

“陛下,有人的地方就有争斗,仙界众仙也是如此,只是自从封神一役之后少见争斗而已。不过仙界之中并非有天庭,佛教的灵山也是如此,虽说自称佛界可事实上还是与仙界在一起的。仙界中灵山与天庭地位相若互不统属,算是结盟的关系,而在向外,则是另一番天地,仙界中有一地,名曰天堂,主管天下极西之地的民众,而天堂中的神仙则被称作天使,天使好战,时常与我天庭发生摩擦,将仙自然是用来保卫疆土而存在。”黄俊明觉得是时候可以将话题引回到天线宫的武道之上了。说了这么长时间李世民的思维已经完全不在武道之上。正适合顺着将仙的话题引过去。

“陛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何况我玄门之士?虽说我玄门之士不愿与人争斗,却总要为了国家奉献自己的力量,道生万物,无国界人种之分。可玄门之士却都是大唐子民,危机之下自当拿起武器抵抗侵略者。为道者习武内养不屈不挠之气,外御国敌。守土抗争可不仅仅是将士们所做的事情,无论民众还是僧侣道士都改如此!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可这国家怎能由陛下一人低于外敌?只要是大唐人都应为国家献身!”黄俊明说的义正言辞。渐渐地李世民也被黄俊明所吸引。

“好!朕倒是罔顾了仙师和玄门之士的爱国之心。”李世民闻言有些感动,自己逼不得已带着五个人去和突厥人谈判时何等的凄凉,想想谈判时一回头看到站在身后的道士们,当时的感觉真的是不是自己在一个人战斗。既然道士们都能出现在对抗突厥的第一线,那自己这个做皇帝的为什么还要多疑?李世民现在觉的自己有些小人了。

黄俊明听到李世民如此说,心里悬着的那根丝线瞬间变得凝实。看来自己这一顿胡诌八扯也没白费了唾沫。只要李世民不觉的道士聚在一起习武对他有所威胁就好,自古以武犯禁不是说说而已,一个人习武两个人习武没事,一堆人习武那可是大事。随便找个由头就能说是反叛,无论在哪个朝代反叛都是掉脑袋的事。

“仙师!”李世民突然对着黄俊明喊道:“仙师那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可是深得朕心啊。对了还有那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好,好,好!从今以后真要将这句话传下去,敢问仙师,此话莫不是张玉帝所说?”

坏了,黄俊明心里咯噔一下,一激动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话说出来了。这句话可不是黄俊明这个身为道士的人所能说的,除了一代帝王,谁还敢说这话!不过还好,李世民自己归到的张玉帝身上,黄俊明指的不好意思的对着几百年之后的老朱说一句,对不起了:“陛下,此言正是张玉帝为光严妙乐国皇帝的时候所说,原句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

黄俊明咬着牙将全句说了出来,李世民听的热血沸腾,手上的青筋暴起,喃喃自语道:“好刚烈的气魄!好!好!好!朕不如也!从今以后我大唐也要如此,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亡!”言毕李世民的目光有些暗淡,想来是想起了渭水之耻。

“来人!”李世民高声喊道:“传朕口谕,令工部于宫门前立六根龙柱,上书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朕要将这句话永远刻在自己心里!”

————————————————————————————————————————

诸位道友,西南写的浑浑噩噩的,现在时间是七日凌晨三点,今天晚上大家看到这章的时候西南正在火车上看景。看在西南辛苦的份上,给来点订阅和月票吧。

125 国魂【订阅在哪里?】

125国魂【订阅在哪里?】

125国魂【订阅在哪里?】

一个国家要有自己的傲骨,而对于唐朝这个封建时代的大国来说。帝王的决心正是引发国家民族荣誉感的最重要的一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不和亲,不纳贡,不割地,不赔款。李世民将这六句话二十二个字,刻在龙柱上立于宫门前。更是向着天下百姓许下的一个承诺。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一个国家的帝王都能决心亲自御敌,为了江山社稷而死。那臣子们又该如何去做?那将军们又该如何去做?那天下百姓们又该如何去做?国家有难,士子争先!有敌来犯,军不畏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如此一来,强唐虎须谁人敢捋?

或许被黄俊明一闹,这大唐的历史上再无文成公主入藏。可这又有什么干系?难道堂堂大国,非要用女人维持江山稳固?难道堂堂大国,几万万民众非要卑躬屈膝从嘴角边剩下钱财,换来一时安宁?难道堂堂大国,几千万平方千米的领土,非要一点一点的交由外人之手,才换来片刻的苟延残喘?自古以来,中华大地有这个实力,维护自己的子民不受侵犯,不需钱财,不需女人。只是一句表态就已足够,自古以来的江山都是打下来的,一寸山河一寸血。自当寸土必争!

李世民此举,可是让大唐民众挺直了腰杆,一国之君如此,百姓何求!官府强力又有何不妥!官府越强力,身为国家的子民,自然觉得安心。女子何须远嫁他方,国内寻一良夫,相夫教子便已足够。钱财何须送往他人,于国养兵御敌,于己车马相随。土地何须插上他人的旗帜,一犁一牛便可养一家人!

李世民对工部的口谕,几经流传,传到了市井。举国欢庆!大唐经突厥这么一逼迫。正需要用一件大事来激发民众的信心,这六句话二十二个字,便已足够。甚至在这二十二个字的光芒下,渭水岸边的法事,也变得有些暗淡起来。天子有志,则国有魂。虽说突厥人的军队还未在唐人心中走远,可现在的唐人充满信心,有君如此,突厥有何惧之!

士子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消息最为灵通的一份子,二十二字从宫中刚一传出,变引发了长安城众多士子的围观,叫好。儒家历代讲求忠君爱国,时常有大儒因为国家的软弱,国家的腐坏而痛心疾首。二十二个字一出。早有士子取过笔墨将其一笔一划的重重写下。贴身藏好,更有的直接举着手中抄拓好的二十二个字,满街狂奔。高声呼喊。往日里严肃的武侯,对此也是笑一笑。紧紧衣甲昂首阔步的巡视着长安的每一处街道,每一片里坊。

这样的君主,怎能不让所有人为之昂首挺胸,这样的君主,怎能不让所有人弹冠相庆。这样的君主,必将是开创一代盛世的良君。要像汉朝,那句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有如暮鼓晨钟一般,在华夏子民的心中,阵阵回响。几百年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句话也渐渐地少被人提起。可而今,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更唤起了华夏子孙骨子里留有的那份骄傲。

“梁伯,您慢点,小心脚下。”一个身穿武侯衣衫的中年男子对着手拄拐杖的老人说道。边说边顺着老人的脚步走了过去。似乎想要搀扶老人一般。唐朝的武侯,类似于今日的片警,几个人分管一处里坊。对于坊内的大多数人自然是熟悉的不能再熟。眼前这个唤作梁伯的老人,也是着坊内比较德高望重的老人了。只是人年岁大了,腿脚有些不利落。

老人拄着拐杖,一步一步坚定地走着,虽然不快但胜在厚重。可这步速对于一个老人来说已经是相当的危险的了。老人见是武侯与自己搭话,脚步不停出声回道:“志德啊,老夫年岁大了。可这腿脚还是利落的紧。不用你扶我。”

“这。。。梁伯,您这是要哪去啊?”那被称作志德的武侯,小心翼翼的虚搀着老人。嘴上询问道。这梁姓老头平日里也就是和一帮棋友下下棋,读读书,逗弄一下孙子。身为武侯的志德从未见过老头如此“稳健”“急迫”过。

“志德,你可听说陛下要在宫门前立下六根龙柱?方才老夫那小孙子从私塾回来。说陛下圣言: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不和亲。。。老夫活了八十二个年头了,历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朝头一次见到这么雄武的君主。老夫高兴啊!老夫要去宫门前给陛下下个跪,行个礼,喊那么一嗓子万岁1!咳咳!”老人一激动,竟然有些气喘的咳嗽。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