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右方的一位中年文士笑道:“据我们手中的情报可以看出,唐朝以陌刀兵以骑兵称雄,水军却从未听过。也许是因为他们水军不强,为保险起见,先加以训练,待关键时候再行上阵吧。”
黑袍将摇头道:“我觉得没有如此简单,唐朝风气尚武,他们或许没有将心思放在水军上,但是江南一带百姓人人擅水行舟,唐朝沿用的府兵制度又使得全民皆受军事训练。他们不重视水军,并不等于他们缺少水军兵卒。只要将江南擅水的兵卒聚集起来,辅以战术训练,短期内便可投入战斗。义父,末将认为唐军此举只怕另有深意。”
渊斌之含笑点头,“吾儿此话,与为父不谋而合啊!”
渊松心底不满,却没有表现出来。
“我怀疑唐朝水军,这是在掩人耳目,他们真正的水军已经在我们没有注意的时候,偷偷驶出了渤海,伺机而动。”渊斌之表情严肃,他们占据辽东这片土地已经有两个世纪,在他们看来辽东已经是他们高句丽圣神而不可侵犯的领土,要用尽一切办法抵御唐朝侵略者的入侵。
中年文士表情骤变,失声道:“难道唐军这是打算由水路破我防线?他们声势浩大的陆军只是在虚张声势实际上是声东击西,真实的目的是怀远镇?”
怀远镇伴着辽水而建,是护卫辽水的军事重地,若怀远镇为唐军所得,唐军便能安然无后顾之忧的抢渡辽水,打破他们精心布置的长城辽水防线。
此次他们抵挡唐军,最大的依仗便是长城与辽水防线。
不论唐军突破长城还是渡过辽水,这兵锋就能直指辽东。
怀远镇的重要也不言而喻。
高句丽举国之兵也不过十数万余,还要防守新罗与大唐的配合,国都也需要兵力守护,他们守卫辽东的兵力不足五万,若面对唐军水陆十万大军的袭击,以怀远镇现在的防守力度连三天都支持不下来。
渊松这是站出来道:“爷爷,给我一万兵马,我保证狡诈的唐人吃不了好。”
渊斌之犹豫了会儿,目光瞧向了黑袍将道:“斜谷,我给你一万兵,怀远镇的一切由你处理。”
黑袍将看了渊松一眼,有些犹豫,最终沉声道:“愿听义父号令。”
渊松嫉恨的看了黑袍将一样,铁着脸一语不发。
渊斌之道:“至于我们其他人在看看情况,现在我们只是怀疑还不能确定,长城这里还需要注意,不能有半点大意。待我们在看看形势,确定唐军目标就在怀远镇,我在亲自调兵支援,散会!”
就在众人即将离去的时候,渊斌之再次道:“斜谷,你留下来。”
黑袍将顿住了脚步。
渊松咬了咬牙,带着些许气急败坏的出了大帐。
黑袍将长叹道:“义父对斜谷的厚爱,斜谷无以为报,只是这般怕会让小公子不快。”
渊斌之铁青着脸,哼声道:“年纪小小,便好高骛远,没经过走路就想跑,有什么出息。我儿子无才无能,便将期望寄托在孙儿身上。却不想反而养成了他的少爷脾性。夸夸其谈急于表现自己,哪里知道就算是天纵之才也需要经历磨练才能闪耀世界。何况他只是有天份,远远算不上是天纵之才。比起历史上那些闪耀夺目的将星,他差得远了。在我辽东诸将,就数你最为冷静有谋,我年事已高,这辽东将来除你之外,没有第二人值得托付。”
黑袍将感动道:“若非义父当年冒险收留我,斜谷哪有今日,大恩大德无以为报。为我一外人而导致义父祖孙不和,实在过意不去,”
渊斌之毫不犹豫的道:“你就是我的儿子,别说什么外人。你父亲与我惺惺相惜,当年迫不得已没能保住他,以致他为暴君杨广残酷的杀害。此乃我凭生憾事……当时我就对自己说你斛斜谷就是我渊斌之的儿子。皂衣头大兄这个职位,你有权利继承。下去吧,为父还要仔细判断唐军的动向,若确定他们目标正是怀远镇,我亲自带兵来援。”
黑袍将深深作揖,退了下去。
渊斌之在此次会议结束之后,广派人手侦察唐军动向。果然发现唐军表面上声势浩大,目标直指长城防线,实际上每当夜里的时候都会暗自分兵将数千兵马调离大部队,沿着渤海之滨,缓缓行军,目标所指所向,正是怀远镇。
渊斌之得到情报,见唐军果然采用虚张声势声东击西的打法,深知怀远镇的重要,没有任何犹豫,将重兵放在了怀远这个方面。
四万大军将怀远镇围了一个水泄不通,继续采用他们最原始却百试百灵的防守反击战术。
第十四章 虚中有实 实中有虚
冒着气泡的沼泽地,四周都是烂枝腐叶,还有野兽巨大的骸骨以及长满青苔的人头骨。刺鼻的腐臭直冲口鼻,给人一种头晕目眩的感觉。
“大总管,给!”身旁的护卫将一块湿布递给了罗士信。
罗士信点头笑了笑,将湿布转递给身旁的一个大胖子耆老六。
“如此险峻的小路,你都能寻到,当真了不起。”罗士信笑着说道。
自罗士信多年前往长白山为平阳找孙思邈时,便察觉了高句丽在防守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建造城塞的本事未必就能胜过大唐,但是他们凭借辽东险恶的地理环境,配合他们学习来的技巧,所造的城池比之大唐大多城池都要坚固。而高句丽离中原很近,长时间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境内国民的文化水平并不低,也有着一定的人才。
渊斌之老当益壮,便是一个极其棘手的人,当初就让杨广大吃苦口,以至于三征高句丽,连辽东都不曾拿下。这老家伙年岁上长,非但没有年老智昏,反而格外精明,将长城修筑的恰到好处,挽扼住了东西要道。要不正面进攻长城,要不攻取易守难攻的怀远镇。除此之外,也只有一条鲜为人知沼泽参路可以走了。
在辽水的上游,通定方向有一片大沼泽,人畜不通。陷之必死,在辽东人人畏惧。对于那片沼泽地退避三尺。然而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在凶险在可怕的地方就算死亡几率再大,只要有足够的利润一样有人会冒险尝试。
长白山地大物博,奇珍异宝数之不尽,尤其是以千年人参最为出名。从长白山掏得一根千年人参,足够一个参客省吃俭用渡过一生。因为长白山的千年人参太过出名,高句丽又掌控者长白山的所有权,对于千年人参管制的格外严苛。他们特地增加了参税,以超高的利润来榨取往来的商贩。
也是因此东北的参客不惜任何办法逃税偷税,沼泽参路便是早年的参王耆老六为了避开关隘盘查。摸索出来的一条绝路,只有极少的人才知道。
罗士信很幸运的就认识这么一个人……齐华的朋友参王耆老六。
齐华是当初罗士信前往长白山时候的向导,而耆老六则是资历最老的参客之一。耆老六原本是幽州人士,便是依仗着一身的匪气凶狠凭借走私人参成为富甲幽州的商贾,后来罗艺在幽州反隋,急需军费,对于耆老六是百般苛刻,最后甚至抄家灭门,强夺耆家家财。
耆老六侥幸逃过一命。在辽东境内的玄菟定居。
沼泽参路便是他最先开发出来的,他也是凭借沼泽参路富甲一方。最初罗士信找到耆老六的时候,耆老六还不打算坦白,但得知罗艺是罗士信亲手杀的。亲手帮他报了家破人亡的血仇,方才帮着在地图上绘出了这条险峻的沼泽通道。
刘仁轨长于军略,擅于军事计谋。针对高句丽守备深严的特点,提出了虚虚实实。声东击东的战术,通过各种迷惑性的手段。让高句丽的渊斌之以为唐军意图集结水陆大军攻打怀远镇,将高句丽的兵马调至怀远镇固守。实际上是另起精锐部队,过柳城从甬道向通定强渡沼泽参路,在高句丽人意想不到的地方渡过了辽水,使得他们依仗的辽水屏障失去了作用。
刘仁轨这一计,可谓计中有计,环环相扣,得到了罗士信、李道宗等人的高度赞许与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