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机会,创造机会,没有战功,创造战功。
李世民即将荣登大宝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皇帝,李瑗若在这个时候造反,将会如一个耳光打在李世民的脸上,对于他新到手的皇权发起挑衅。
李世民性格杀伐果敢,绝对不会纵容此事发生的。
王君廓便利用自己的表演天赋,利用李瑗对他的信任,利用之前与李世民打好的关系,开始一点点的设计布局。让李世民知道李瑗可能存有反意,再让李瑗认为李世民要将他杀鸡儆猴,逼迫李瑗造反。玩了一手巧妙的无间道,将自己摇身一变成为了平乱的英雄功臣。
造反,王君廓很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莫说是大唐战神李世民军神李靖,就算次之的罗士信、李世绩、李道宗这几个人都足以收拾他。从一开始,王君廓的打算便是将他的岳父踩在脚底下,站在他的尸体上向远在长安,完全不知东北情况的李世民邀功。
其实依照王君廓的原定计划是由李瑗闹起来,先闹得轰轰烈烈,再由他闪亮登场,这样他的功劳将会更大。只是李瑗听了王利涉的决定,将兵权分一半给王诜,这才不得不改变主意,免得英雄当不成,真成反贼了。
崔敦礼伤的极重,指头里给插了细针,身上六块皮肉都给烫熟了,还挨了三十几鞭在盐水中浸泡了多年的刑鞭。
饶是如此,崔敦礼依旧没有吐露一个字,有着文人的铮铮铁骨。
只是君子可欺,莫过于他。
崔敦礼忍着身上的多处剧痛,对着王君廓作揖道:“无妨,李瑗虽被诛服,但是他在幽州部署多年,余党犹在。他们不除,终究是祸害。我必需赶往长安,向圣人向太子殿下禀明一切,让他们重新任命幽州都督以及多个重要职位,洗清余党。还有此次能够兵不血刃的平定李瑗叛乱,王将军功不可没,我会如实向上禀明将军的功绩。”
王君廓道:“我哪有什么功绩,都是诸位将军鼎力相助,才能免除兵灾。唉!这李瑗待我不薄,我却不得不亲手杀了他……还请崔大人回去告之圣人告之太子殿下,希望他们能够准许我为李瑗收尸厚葬,以报大恩。”说着泪水情不自禁的落了下来。
崔敦礼长叹道:“忠孝如将军者,便是古来亦是少有。将军放心,一切我会如实向上表明,告辞!”
看着马车渐渐走远,王君廓嘴角挂起了冷笑:这样这个书呆子就会为我说尽好话了吧!
大唐字立国起,多经战祸,在乱世的烽火中一步步的走到今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眼瞧着大唐内定中原,北破突厥,致使北地各族臣服,共尊大唐天子为天可汗,号令草原族部,整个王朝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蓬勃发展的关键时候,突然暴起庐江王李瑗谋反案,在这种局势下,立刻造成了轰动,引发了各地各处的讨论。
几乎所有人都在庆幸,都在说着王君廓的好话。
若不是王君廓在关键的时候站出来,若不是王君廓力挽狂澜,以一人之力,不顾生命危险斩杀叛贼王诜说服幽州诸将,救出朝廷使者,诛杀贼首,将会再起战祸。
崔敦礼是一位干吏,身受重伤,依旧不忘自身任务,带着病伤之躯,来到了长安,拜见监国太子李世民。
李世民从崔敦礼口中了解一切之后,面对王君廓所立下的奇功,亲自下达表彰:授命王君廓为左领军大将军,兼幽州都督,加封左光禄大夫,实封食邑一千三百户。
王君廓凭借自导自演的谋反案件,一跃成了地位仅次于李靖、罗士信与李世绩平级的李唐大将。
对于王君廓的封赏,众人也没有什么异议。在崔敦礼的述说下,王君廓俨然成了一个大忠大孝,智勇兼备,在危机中力挽狂澜的英雄人物,风头可谓一时无两,受到如此待遇也是理所当然的。
罗士信也不只是一次听过王君廓的所作所为,虽然他对于王君廓的事迹抱有一点点的怀疑,尤其是在莫名其妙捡到卫夫人的《名姬帖》这一奇事过后,对于王君廓的事情特别的敏感:他在事后找到专家辨别过:那《名姬帖》是实实在在的正品,确实是卫夫人遗留下来的墨宝。
在书法界卫夫人是唯一一个与王羲之、王献之等人相提并论的女子,她的书法有着一股女子特有的风韵,就算是王羲之、王献之这样的书法名家也没有那种韵味。《名姬帖》又是卫夫人的得意之作,堪称无价之宝。
这么重要的东西用来送人,所拜托的事情,一定不小。
不过罗士信也没有证据,也不能凭着感觉喜好乱说,只能将怀疑埋在心底。
这日早朝过后,罗士信突然得到李世民的传召。
来到太子府的议事厅,却见厅中已有两人。
两人罗士信都认识,而且有过交集,在行政的时候频频接触,关系……不算友好。
“今日要你们来是为了庐江王谋反一事!”李世民见罗士信到了,雷厉风行的说道:“庐江王死的仓促,他的余党还未查清。落网的叛贼正在押送来的路上,你们三司使准备接手叛逆,一并会审这些余党,看看能不能查明漏网之鱼。”(未完待续。。)
ps: 今天加班,不过星期天,回来的较早,写出来就更了。不藏着了,也没脸藏着。
第十五章 主审官
李世民口中的三司使,所指的便刑部尚书、御史大夫以及大理寺卿这三人。
因为刑法之事关系整个国家的制度统治,从战国起便行成了三法司制度,以太尉、司空、司徒为三法官,而唐朝是中国封建法律的高峰,在刑法上采取三司推事的制度。不过这个时期的三司推事制度并没有完善,只是初露端倪,并没有后来集刑律之大成,却也像模像样了。
刑部尚书、御史大夫以及大理寺卿他们所管辖的权值各有不同,但是细细分来却又息息相关。
大理寺为中央最高审判机关,审理中央百官犯罪与京师徒刑以上案件,和地方移送的死刑疑案。而刑部为中央司法行政机关,负责审核大理寺及州县审判的案件,发现可疑,徒流以下案件驳令原机关重审,或迳行复审。御史台为中央最高监察机关,负责监督文武百官,负责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
也即是说大理寺负责审理案件,处理京师徒刑以上重大案件,但是他们处理过后的案件却需要交给刑部复查,如果刑部不同意他们的处理结果,可以驳回去让他们重审,甚至直行将案件接过来复审。御史大夫虽无司法权力,却有义务监督大理寺与刑部的司法活动。
彼此相辅相成,以免天下律法成为一言堂。
是故相互之间关系并不融洽,大理寺卿崔善为因为刑部尚书罗士信时常质疑他们大理寺所断的案件与罗士信闹得很不愉快,罗士信也因为御史大夫杜淹无故监督他断案而闹的不开心。是以彼此之间都有着小小的矛盾隔阂。
依照古来规定,但凡遇到重大事件,需以三法司共审。以确保公正,也就是俗称的三司会审。
庐江王李瑗谋反案,虽然因为王君廓的“大智大勇”,并未造成恶劣的影响。但是任何朝代对于谋反都视为大忌,都是重中之重的大事。尤其是李瑗这种又是皇亲国戚又是手握兵权的镇边大将,他们的造反对一个国家来说甚至是致命的,尤其是现在的大唐根基不稳。社会一但动荡,引起百姓的惶恐,很容易造成经济奔溃。令百姓再度陷入饥荒之中。
是以斩尽杀绝是对待谋反者必定采取的措施,这个历朝历代都不例外。
根据王君廓所述李瑗野心极大密谋多年,却因死的太急,与之密谋的人员并没有浮出水面。不论是李渊还是李世民。对于那些潜伏起来的逆臣叛臣都没有半点的容忍之心。势必要将他们挖掘出来,一并除去,以免留有祸患。也就衍生了此次的三司会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