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把东宫比作一个美貌的小娘子的话,张易之就是它的衣服。没有了衣服,小娘子再怎么遮掩,都是处处漏洞,根本守护不住春光。
武三思壮怀激烈,向天狂笑,踌躇满志。而随着他一起前来魏王府的那群亲信官员,也是个个振奋。虽说张易之被调走,已经是必然的事情,但是亲眼看见张易之落寞而去,还是很愉快的一件事情。
“诸位,现在张易之已走,我等心目中的头号心腹大患已经消失,不知大家是否有什么良策,来对付太子他们呢?”武三思道。
前些日子,武三思还假惺惺的要和表哥武显讲什么兄弟情义,不肯反对他。现在,他却肆无忌惮,以最为**裸的语言,表现出自己对东宫位置迫不及待的渴求。他也知道,自己对那个位置越是渴求,下面的亲信们就会越加死心塌地地追随。没有哪个臣子喜欢跟随一个淡泊名利的主公,因为这样的主公随时可能放弃,而名义心很重的主公则不至于让人生出这样的担忧。
“臣以为,我们固然不需要将李党众人尽数拿下,也需要把那几个绝不可能投靠的顽固之人一一剪除了,比如徐有功。此人声望极高,在李党之中影响力比张易之还大,除掉他,对于李党的文臣是一个极大的打击!然后,我们再逐一除掉宋璟、姚崇,魏元忠等人,李党以及同情李党的势力必将很快土崩瓦解!”崔日用婉婉言道。他显然是早有准备,语气自信,声调清朗,给人一种早已经过深思熟虑的感觉。
在魏王府中,众人似乎都会刻意忘记武三思首相的身份,而只提他的亲王身份。所以,大家的自称都不是“下官”,而是“臣”,用意是很明显的。
也不知为何,今天宗楚客一言不发,他的身边坐着的,则是他的弟弟宗晋客。
本来,宗家三兄弟是分别追随武家三王的。宗秦客追随武承嗣,宗楚客追随武三思,宗晋客追随武攸宁。而今,宗晋客耐不住寂寞,打破了这个默契,投靠了武三思,这是他第一次前来魏王府参与密会。
他能有这样的荣幸,也恰是因为他本是当今女皇的外甥,又是武三思麾下第一谋士宗楚客的亲弟弟。宗楚客看起来已经是和兄弟达成了某种默契。若在平时,他必定是魏王府密议人群中的焦点,今天却刻意收敛起光芒来了。
“臣觉得不然,李党这么多年以来,发展极为迅猛,如今已经是人才济济,根深蒂固,虽说暂时遇见了一些挫折,还是不可小觑。要撬动李党这块巨石,还是应该从周围拦路的小石块先着手。一旦周围的小石块尽去,巨石旁边的泥土自然松懈。到那时候,大家一起挥动锄头,定能将这巨石挖出来!所以,徐有功和宋璟这些李党骨干暂时不宜动,魏元忠这种秦倾向于李党却并没有彻底投靠李党的,也不能招惹。咱们还是应该从中下层的官员着手。肃政台和司刑寺如今不是正好在咱们的掌控之中吗?咱们只要多多留意,对方的人马稍有越轨之处,咱们立即行动,将之拿下。相信,李党之人对此也是无可奈何的。”给事中郑合凤说道。
这两方意见,说白了就是个清洗李党的顺序相反的问题。崔日用觉得武党势力雄厚,应该从上往下,而郑合凤觉得应该从下往上。而双方都是各有支持者,争执不下。
最后,武三思转向宗晋客道:“三郎以为如何?”
他已经看出,今天的宗楚客是不大打算发挥了,他要把机会留给刚刚加入这个阵营的老三宗晋客。所以,他直接问宗晋客,而不是以往一直是第一个想到的宗楚客。
宗晋客冷冷一笑,道:“臣以为,诸公都未免太过小心了,郑给事自不必说,还要去找小小的芝麻官的麻烦,实在多此一举,这些人别看现在一个个都喊着支持太子,一旦魏王取太子而代之,他们肯定改口。至于徐有功、宋璟等人,书生耳,除了口舌之争以外,他们还能做什么?对付不对付他们,本就是毫无区别的事情,又何必多此一举,为他们花费心力呢?咱们要对付的话,应该直接对付太子,太子一旦倒下,树倒猢狲散,就凭着那区区几个李唐的亡国遗民,又能掀起什么样的风浪来?”
“可是,太子现在处处小心谨慎,又深居于东宫之中,对外面的事情不闻不问,咱们哪里还有什么机会对付他呢?”崔日用道。
群臣都是点头。武显这个太子当得十分是太窝囊,窝囊得像个乌龟一样,趴着一动不动。可是,当乌龟也有当乌龟的好处,他缩在壳里,你根本对他无从下手。一动都不动,又哪来破绽呢?
“太子若是一直幽居在东宫,咱们自然是无计可施。可是,作为一国储君,有些事情,他是躲不过去的,咱们要对付他,总有机会。就算没有机会,也可以创造出机会来!”宗晋客胸有成竹地说道。
武三思见他信心满满,大喜,道:“不知咱们如何创造机会呢?”
“如今是深秋了!”宗晋客把目光转向了窗外,淡淡地说道:“秋天,是个收获的好季节,收获粮食,收获水果,也收获猎物!”
第591章 行猎
大唐尚武,立国很多年以内,都极为重视武力,在很长时间以内,不少的仪式,都和武力有关。wWW。
比如说,按照有大唐以来的惯例,每年的秋天,宫里都要举行骑射比赛。后来高宗皇帝身体羸弱,没有太多的时间参加这样的仪式,加上他本人也不喜欢武力,而喜欢儒术,这样的仪式渐渐就作废了。武则天掌权之后,曾经一度恢复,只可惜后来几乎每次骑射比赛,获胜者几乎都是胡人兵将,汉人根本难以将自己的名字置于靠前的位置,为了汉人的面子,也为了作为奖赏的很多高官厚禄不至于都落入胡人的手中,这活动又正式取消了。
而就在张易之大军开拔的第二天,魏王武三思就向女皇请求,重新举行一次狩猎的活动。为了保证汉胡之间不伤和气,不至于让汉人脸上无光,这一次的比试,不在军中举行,而在诸王之间举行,由诸王分别派出这自己的亲信兵马进行比试。
有关他倡议这次仪式的目的,据他自己所言,是要增进诸王之间的感情,同时激励诸王,让大家不至于忘记祖宗马上打天下的艰辛,以后能更好地保卫这个江山社稷。应该说,这个理由也算是冠冕堂皇,能过得去了。毕竟,大周朝廷说白了就是大唐的延续,立国已经百年,很多王宫贵族都是养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对于武事,已经很不熟练了,的确需要加强一下。
李党的群臣现在对于武三思等人的奏报,都是极为敏感,他们并不一定知道武三思提出这种比试的主要目的所在,还是纷纷表示反对。一个个都拿出了慷慨激昂的文字进行劝阻,,仿佛进行了这一次劳民伤财的行猎,天下百姓就会饿死一半,这江山社稷就会崩塌一般。但女皇沉吟了一阵之后,还是在武党的摇旗呐喊声中,没有理会李党群臣的鬼哭狼嚎,选择了点头应承,。
李党群臣暗暗心寒。女皇的天平,现在已经是明显地开始向侄子倾斜了,大家担心,长此以往,太子的地位必将难保。
大唐的皇帝,从来都不是居住在一个宫殿之中的。想当初,武则天还是皇后的时候,每一年都要随着高宗来往于长安宫、九成宫、洛阳宫、紫桂宫、合璧宫还有一些附近州县的温泉别宫之间,一年下来,居住在京城长安的时间,往往不到一半。
后来,武则天自己登位之后,却是一直居住在神都洛阳城,绝少外出,出外行幸的事情,少之又少,这一次蓦然选择行幸,群臣乃至百姓们都是感觉颇为惊讶。而且,这次的行幸,行程安排得也是极为紧凑,首倡之人武三思上书的第三天,车驾便从皇城出发,直奔目的地嵩山而去。
中岳嵩山,在这个时代,是具有着极为重要地位的一座山。此山险峻、绵长自不必说。以前,大唐的时候,有很多人为了博取名望,以便被朝廷征召为官,都跑到终南山上隐居起来。后来就有人将这种求仕方法称为“终南捷径”。而如今,朝廷的中心已经东移来到了洛阳,尤其是前年年底,女皇封禅嵩山之后,嵩山彻底取代了终南山的地位,称为了那些走“终南捷径”之人最佳的隐居去处了。
伴随着这些“隐士”一起来的,也有不少的官员别业、庄园等等。总之,这嵩山之地,看起来是一个闲云野鹤聚集之所,实际上暗流涌动,潜伏着各种各样的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