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却摇摇头,道:“箕州有没有不妥,老夫也不知道!”
“不知道就说不知道嘛,还故弄玄虚地唬人!”小月也不管面前坐着的是曾经的宰相,毫不掩饰自己的鄙视之情。
狄仁杰微微一笑,正要开口,却听张易之说道:“小月你不明白,正因为狄公也不知道,那才危险啊!要知道,这天下已经很少有狄公都毫不了解,也了解不到的地方了!”
狄仁杰一怔,随即便爆出一阵大笑:“你这年轻人倒真是牙尖嘴利得很!”
随即,他便渐渐敛去笑意,道:“不过,你说的也并非全无道理,老夫这几年在幽州当大都督,对于北京府的防卫情况也十分的在意。对于北京府周围的州县,自然也都了解了一些。对于其他的州县,老夫敢说自己知道的比一般人人多一些,唯有对于这箕州,老夫所知寥寥。这里,老夫也就不献丑,给张郎提什么建议了,我想张郎一定曾经找过王肃机吧?他知道的一定比老夫多!”
张易之暗暗惊奇。他先前就听说,狄仁杰只是路过,为了等自己,才在这里盘桓了几天,他还以为狄仁杰对箕州有很深入的了解呢,不想对方却告诉自己,他所知道的并不比自己多。既然如此,这老人家找自己,又是为了什么事呢?
像是看穿了张易之的想法一般,狄仁杰深深地看了张易之一眼,道:“老夫虽然对箕州的事情几乎一无所知,今日还是把张郎叫来,主要是想告诉张郎一句:张郎此去,恐怕是责任重大啊!”
“责任重大?”小月再次忍不住了,道:“狄公,他不过是去当一个小小的县尉,莫说在箕州衙门,就是在那辽山县衙门,也远远不是权位最高的,谈不上这些吧?”她本来以为张易之到地方上去当一个小小的官儿,只是一番锻炼,她甚至还为张易之能远离“那个老太婆”的骚扰而窃喜,今日听眼前这个老头这么一说,她这种窃喜的心情顿时化为乌有。
狄仁杰微微一笑,道:“当今陛下虽然年纪已经不小,比我老头子还要大着几岁,但却并不糊涂。这些年箕州官场上的那些诡异事情,想必张郎也听王肃机说起过。而王肃机知道的事情,陛下岂能不知?说句不客气的话,箕州官场的这些结党营私的所作所为,已经可以按照谋反论处了。只是,一州四县,上千名官吏,其中有一些贪赃枉法之辈,也定然会有一些遵纪守法的。就算以陛下无双的权威,也不能将这些人一棍子打死——”
“晚辈明白了,狄公的意思,陛下想在这些人里面安插一枚钉子进去,然后便可以从中甄别出忠奸正邪,对吧?”张易之恍然道。
“什么?”小月却是脸色一变:“当奸细?这岂不是十分危险?万一被逮住,岂不是——”看见张易之有些难看的脸色,立时意识到自己失言,连忙住嘴。
狄仁杰听得“奸细”二字,又是一阵大笑,道:“当奸细,的确是很危险,要不然老夫也不会找上你们了!”
小月那乌黑的眸子里顿时放出亮光:“这么说,您老人家有办法?”她先前对于狄仁杰也称不上十分尊敬,就是和对待一般的老头子差不多,听得他似乎有办法帮助张易之,小娘子立时客气起来,居然称呼起“您老人家”。
“老夫当年曾经有一位学生,颇有几分才干。但是,他为人性子高傲,不愿老夫举荐于他,却一心要自己通过科考入仕。张郎你也知道科考之门,是何等的狭窄,老夫这位弟子虽然有满腹的才学,却因为各种缘由,总是差了一些。他也是火爆性子,不和老夫商量一下,竟然愤而投笔从戎,经过这十几年的努力,如今的他已经当上了折冲都尉,现在辽山县的辽城军任职。”狄仁杰言语之间,颇为唏嘘。
张易之假惺惺地恭维两句,心中却暗骂:“这家伙简直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傻子啊。明明有狄仁杰这么强大的后台愿意抬举他,他竟然为了点狗屁的面子拒绝了,这不是明摆着找扑街吗?不过,话说回来,这货也还挺能的,文官当不上,却能当武将,居然混到了堂堂的折冲校尉!可惜了,如此高智商,高能力的人,要是情商也高一点,真是有些可怕啊!”
狄仁杰从几案上取过一把扇子,交到张易之的手上,道:“这把扇子,张郎且将去。若是要找他的时候,可持这把扇子作为信物。不过,老夫也要提醒张郎,若非万不得已,万万不可动用这把扇子!”
张易之郑重地接过,心下大喜,这东西可是一张救命符啊,危急时刻,凭着这东西,他就可以躲进军营里面,贪官污吏神马的,就都只能对着他这个“奸细”干瞪眼了。
隆重地道了一声谢,张易之又问道:“不知狄公为何如此抬举晚辈呢?说实在的,若是没有一个道理,晚辈受宠若惊之下,难免吃睡不好的!”
狄仁杰又是一笑,道:“就算是对你为我报了一箭之仇的感谢吧!”
张易之这才忆起,当年狄仁杰和来俊臣之间,曾经有过一番过节的,狄仁杰还差点死在来俊臣手上。想起这茬,张易之便觉得自己方才的问题有点冒失了,让眼前这个老头子想起了并不美好的回忆。
于是,他连忙转移话题,道:“狄公不是幽州大都督吗?怎么——难道是奉旨回京,另有重用?”他顿时想起,狄仁杰似乎是死在宰相任上的,难道这次要被召回京当宰相了?
不想,听见这话,狄仁杰的眼中立时映出几分愁绪,恰似方才他们进门时候的样子,老人家幽幽地说道:“是啊,奉旨回京了!”
言中,竟是没有丝毫的欣喜之意,他那双深邃的眸子里,似乎有一些晶莹的液体在流淌。
第191章 两败俱伤
或许,远在千里之外的狄仁杰,已经依稀能看见神都城里现在的情形,所以他才会如此的黯然。wWW;
按理说,除去了来俊臣这样一个满朝文武和天下百姓共同的心腹大患,朝中的争斗应该会得到一定的缓解才是。但事实不是这样,没有了来俊臣之后,没有了后顾之忧的群臣之间的派系争斗反而愈演愈烈。放开了手脚的双方相互攻讦起来,再也不用担心有一股隐藏在黑暗中的势力会蓦然杀出,将自己送入万劫不复之地。
首先挑起争端的,是武承嗣。他自认为这次扳倒来俊臣的事情,自己还是有很大功劳的,若非自己付出那么大的代价支持张易之,凭着那些空有嘴皮的措大,想要将来俊臣弄死,简直是天方夜谭。他却浑然忘记了,这次来俊臣之所以能复出,也全赖他的出力。
出于这种自信,武承嗣这次直接把目标对准了政事堂里和他几乎平起平坐的李党党魁——李昭德。
于是,第二天的早朝上,当群臣正以为东北和契丹之间的战事会成为早朝的主题的时候,一群侍御史忽然站起来劾举文昌左相李昭德擅权用事,欺君罔上。
这场攻击显然是有预谋的,列举了很多的罪状出来,并都有事实为依据,听起来有条有理,十分具有煽动性。而李党的人对此措手不及,虽然极力为李昭德辩论,但言辞上显然要差武党一筹。
事实上,作为一个强势的宰相,以李昭德过于刚直的性格,能在宰相的位置上坐这么久,已经是奇迹了,以他的性格,莫说武党中人,就是李党中,也有不少对他颇有微词。这也是造成他被人攻讦的时候,反击力量薄弱的原因之一。
好在,武则天和她以耳根子软著名的丈夫李治不一样,她并没有当场表示什么,听着下面这轮番的表演,她甚至脸色都没有变一下。到了最后,她才淡淡地问了一句:“诸位爱卿要说的,都已经说完了么?若是说完,便退朝吧!”
群臣哑口无言,只能目送着女皇从容地从御座上起身,在上官婉儿的搀扶之下,缓缓地消失。
这一天白天对于每一个大臣都是极为漫长的,早上的事情让他们感觉到了一种风雨欲来的气息。每个人的心里头都在萦绕着一个问题:“真的,又要大乱了吗?”
这一天夜里。李昭德回到家中的第一件事,自然是立即联络同僚,组织反击。而李党的骨干们也十分的卖力支持。他们平日里也许并不十分喜欢李昭德的行事风格,此时却必须要团结一致,因为对方明面上是针对李昭德一个人,实则是针对整个李党,进而进一步指向皇嗣武旦和被贬在外的庐陵王。
而就在这个紧张的时刻,李昭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