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着王循洪亮的声音,上官婉儿的眉头也不由得轻轻地蹙了起来,望向王循的眼神里,蓦然间多出了一种同情之色。她已经能够看见,在不远的将来,来俊臣的那些“定百脉”“喘不得”之类的枷锁套在王循身上的样子。
“其三曰滥杀忠良,欺君罔上。”王循的声音里听不出一丝情绪的波动,他还是一如既往的亢奋。
“来俊臣这厮不仅对自己的罪犯施加各种各样的酷刑,而且一旦罪犯不肯招供,他就会狠下毒手,滥加杀戮,然后以‘畏罪自杀’的名义报上来。诸位试想,一个人全身戴着枷锁,身上又受多处重创,动弹兀自不可得,如何能在众目睽睽之下自杀?而更为令人发指的是,每次当陛下天恩浩荡,传下大赦制书的时候,为了斩草除根,他总是要先将牢里的重罪犯人屠杀殆尽然后宣谕。如此恶魔,简直天人共怒,不杀不足以安天下臣民之心哪,陛下!”
面对着王循慷慨激昂的陈词,武则天的脸色却是越来越阴翳,目光中的寒意也是越来越强烈。她已经看出,这王循绝对是一个忠臣,若不是像今天这么莽撞的话,倒也可以重用。可惜,除非今天的事情就此打住,否则,他总纠缠在这些事情上,武则天难免要拿他开刀,以戒来者。
“来爱卿,对于王爱卿的控诉,你有什么需要辩解的吗?”略略调整了一下心绪,武则天立马又恢复了先前的平静。一般人根本无法从她的脸色上看出一丝一毫的情感波动。这一刻,她给人的感觉就是个不偏不倚、执法如山的裁决者。
来俊臣却知道既然武则天给他说话的机会,就证明他的反击时间已经到了,他又如何肯错过良机。当下,他顿首道:“陛下,王循所言,句句含血喷人,还请陛下明察。臣这些年以来,一心一意为国锄奸,得罪了不少李唐的遗老遗少,他们总在寻觅一切可能的时机来中伤微臣、构陷微臣,企图除掉微臣,以达斩去陛下臂膀的目的。陛下,他们这些人明里看起来是想要对付微臣,实则是把目标指向了陛下您哪!臣出身卑贱,又无才无德,对于这惶惶的大周皇朝而言,不啻蝼蚁,又有何足惜!可是,陛下若是中了这些奸人的挑拨离间之计,就难免亲者痛而仇者快了!还请陛下明察,明察呀陛下!”
来俊臣一番话声泪俱下,简直是撕心裂肺。不知道了看他那痛心疾首的样子,难免要为之动容。可谁又知道他现在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放声大笑呢?
忽地,一个声音传来——
“陛下,来俊臣这是一派胡言!”
众人循声望去,就看见司刑寺少卿徐有功端着一块笏板越众而出,来到王循身边跪下,道:“来俊臣国贼也,天下欲此人死,犹久旱之望甘霖。陛下不可轻信此人一面之词而枉杀忠良!若是来俊臣心中无愧,臣倒是愿意重审他昔日经手的案子,是非曲直,一审便知!”
虽然按照预先的设想,徐有功是要等到后天出场的。但他是个急性子,虽然和王循并不是一路的,见到王循也弹劾来俊臣,就不自觉地把他当作了自己这边的人。见到王循似乎有顶不住的趋势,哪里还顾得上什么计划,立即站了出来。
来俊臣见新出来的这位是徐有功,还真有些忌惮。徐有功是朝中罕有的硬汉子,也是唯一一位曾经不止一次落在他的手里,却总能在最后关头脱难的大臣。说实在的,来俊臣已经十分不愿意和他面对面了。只可惜,他躲着徐有功,徐有功却总是主动找上他,让他屡屡躲无可躲。
武则天见徐有功出列,也是略略迟疑了一下。作为一个皇帝,没有不喜欢徐有功这样的耿介大臣的。若非出于对徐有功的欣赏,她也不会屡屡从刑场上将徐有功赦回来。只是,欣赏归欣赏,武则天有时候还是很希望他能改变一下自己的性格。
“徐有功,你莫不是和王循早有勾结?”不等武则天开口,来俊臣率先发难。
徐有功哼了一声,里也不理他,转向武则天道:“陛下,臣和王循之间,从未说过一句话,更谈不上勾结。不过,今日之后,臣倒是要和他好好亲近一番。如此忠臣,国祚之福啊!”
徐有功的出列有些出乎王循的预料,看着武则天怔怔不说话的样子,他知道拿出杀手锏的机会提前到来了。
“陛下,臣还要控诉来俊臣,自比石勒,居心叵测!”
第140章 自取其祸
“自比石勒?”
来俊臣还真是有些不记得有过这回事了。即使他记得,也不会把这当回事。在他想来,自己杀人放火、横行霸道的事情没少干,武则天都没有把他怎么样,哪里会因为一句不经意的话杀了他呢?他觉得,王循已经是黔驴技穷,开始耍赖了。
当然,即便如此,来俊臣也不可能遂了王循的愿,他还是很坚决地予以否认:“陛下,王循这是血口喷人,臣不认识什么石勒,更不会把自己比作他。”
“哦!”武则天的眼睛微微地眯了一下,双眸中射出一种莫名的光芒,带着点若有若无的不耐烦,她淡淡地说道:“王爱卿,朝堂之上,是个讲理的地方。你可不能因为一己私隙,而诬陷朕的大臣哦!”
听得此言,来俊臣顿时喜笑颜开,他能明显感觉到,武则天还是向着自己的。只是,刚刚他表演的还是“哭”,若是这时候立马阴天转晴、笑逐颜开的话,未免太快。他连忙低下头去,极力掩饰自己的得意。可是他这番表情,却逃不过武则天那双看似浑浊,实则无比锐利的眼睛。武则天的眼中,也有了一丝疑惑之色。
王循胸有成竹地说道;“陛下,微臣所言,句句都是实情,微臣有一个人证,已经在宫门外等候多时,恳请陛下让臣的证人进来,一对质便知实情。”
“哦,爱卿还有人证?”武则天似乎也被他勾起了一点兴趣。
“正是!”王循道:“此人名叫卫遂中,是来俊臣从前的鹰隼!”
“啊,卫遂中?!”听见王循这话,场中不少的人都失声喊了起来。大家都知道,卫遂中素来是来俊臣手下第一号打手,对来俊臣忠心耿耿,为来俊臣东撕西咬,结下了不少的冤仇。没有想到,此人竟然会成为王循的证人。
就算以徐有功的磊落镇定,听说这证人竟是卫遂中的时候,也是一脸的震惊,转过头去,带着一脸的疑惑看着王循。他十分的疑惑,这卫遂中是他先前准备好的人证,当时他来答应得好好的,怎么这会子却会成为王循的人证呢?
不过,徐有功究竟不是那种小肚鸡肠的人,既然卫遂中和王循合作也是为了对付来俊臣,目标无误,他也就没有往心里去。
而来俊臣听见“卫遂中”三字的时候,也是忍不住呆了一下。随即,他便放声大叫怒吼起来:“王循,你胡说,卫遂中怎么可能背叛——”
不待他说完,望向那冷笑一声,道:“来俊臣,天子殿前,请你注意你的言行举止。这大殿之内,可有这么多的侍御史在看着你呢,你可不要让他们为难才是!”
自从十三年前的光宅元年,武则天废中宗皇帝李显之后,便将御史台,也就是现在的肃政台分成左右二台,从此二台之间有了明确的分工。左肃政台下辖的御史称侍御史,是监察在朝百官的;而右肃政台下辖的御史称为监察御史,每年春秋两季都要分批派出去监察地方的。
来俊臣曾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官居主管左肃政台日常事务的左司宪大夫,在左肃政台里很是安排了一些亲信,以至于如今朝内的侍御史大多都是他的亲信。王循这么说,在讽刺来俊臣君前失仪之余,也是讽刺那些侍御史们尸位素餐,对来俊臣的嚣张态度不闻不问。
武则天当政之初,为了收买人心,封官极滥,以至于有了“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把推侍御史,腕脱校书郎”的民谣。因为拾遗、补缺、侍御史都是言官,本身并不需要多大的本事就能当,最不济的也可以站在朝班上当木杆;校书郎则纯粹是吃闲饭的(典型的就是王昱)。
所以,要这些吃闲饭的人在皇帝面前弹劾一手提拔自己的来俊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可是,当听见王循丝毫不留情面的讽刺,这些御史们也无不如芒在背,浑身都不舒服。
来俊臣听得此言,微微一怔,连忙回过头去,向武则天连连磕头谢罪。
武则天只是淡淡地道了一声:“罢了!”便传谕宣卫遂中进殿。
过了好一阵子,在众人望穿秋水的等待之中,卫遂中终于跟在一名宦者身后,缓缓地走了进来。
其实,为了今天,卫遂中已经做了很久的准备。自从知道要上金銮殿和来俊臣对质之后,他就一直在告诉自己莫要紧张。而当宦者宣谕让他进去的时候,他也不是特别紧张,倒是有些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