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味 > > 大逆转1906 > 第399部分

第399部分(1 / 2)

>

更重要的是,核电站成本再怎么低,也还是需要添加核燃料的,哪怕到了聚变阶段,也同样如此。而太阳能电站就完全不需要考虑燃料问题,轨道光伏电站一旦完成开始供电,那是不需要燃料成本的。虽然主体架构也会有寿期成本,但一来太空的真空环境中没有风吹雨打,钢铁结构寿命长的多。二来就算是在地面上建立核电站,那核电站照样有主体寿命成本的。

由于具有核电站无法比拟的安全、清洁和便宜这些优点,所以文德嗣在一开始就把轨道光伏电站作为重点建设项目。

这个轨道光伏电站除了为那些太空工厂提供能源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用途就是为通天桥本身供电。

而现在通天桥的最大问题就是运力限制,它现在的状态是无法满足这么多巨大的运量需求,它只能每三个半小时发一班货车,或者每三小时发一班客车。这倒不是本身运力设计有什么问题,而是能源不够。它附带的那两座核电站就只能提供这样的输出,而安西省乃至于新疆省的电网虽然可以供应一部分,但是不但成本较高,数量也非常有限。毕竟西部民间电网是以供应本地民用与工商业电力设计,并没有太多的额外输出,顶多只能提供相当于悬圃核电站三成的额外电量而已。

如果能获得足够的电力供应,通天桥系统的发车数量基本不会受太多限制。每八到十分钟发一班车都不成问题。当然,如此天宫一号的中转站必须扩大以对应中转需求就是了。

既然西部电网不能提供太多电力,那就只剩建造新的电厂一途了。其一是建造新的核电站,但这不但成本比较高,同时也有种种顾虑。难道要在悬圃基地周围建造五六座乃至于十多座核电站吗?适当的再增加一些可以,但也不能太多,哪怕不说成本,也要考虑到战略安全问题。

经过分析研究后,众人决定,以能够增加通天桥运量的产业优先送上轨道。这就是轨道发电站所需的的材料生产。作为主集电器的光电板(即光电硅晶圆),作为主体结构的泡沫钢,作为控制线路的光纤束等。这些相关材料的轨道工厂都需要优先发射建立,如此才能尽快完成轨道光伏电站,从而为通天桥本身提供更多的电力,增加其投射速度。

因此从1938年下半年开始,文德嗣开始将相关的一些工厂逐渐搬到轨道上去。同时除了从地面搬来设备工厂外,也开始使用轨道泡沫钢厂生产出来的钢架钢板开始实验直接在太空建造太空构造物。这是未来建立大型轨道光伏电站的基础。

至于太空电站怎么把电能传输到地面,这就是采用微波送电了,而且在太空中也是同样如此。轨道光伏电站会把太阳能就在卫星上转换成含有能量的电磁波,即特定波段的微波,再集束之后发射到远处的接收装置上。

这个理论最早是特斯拉提出的,特斯拉来到中国之后,就主攻这个微波送电技术。1926年5月,特斯拉为首的中国科研人员就已跨越了太空太阳能发电技术的一个重要门槛,他们在南洋两座相距200公里的海岛上,成功实现了微波级能量的无线远距传输,这个距离相当于从太空轨道传送能量到地面所要穿透的大气层厚度。

近些年来,与太空太阳能发电技术有关的其他多种技术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大约十年前,光电效率(即光能转换成电能的转换率)只有15%左右,而现在已经能达到40%。卫星技术也得到了改进,其中的全自动计算机系统以及先进的轻质建材也取得了飞跃性的进步。所以相关技术在前几年就已经成熟了,只是碍于运力而无法实施,通天桥建成之后,这个项目就被作为了重点之一

第536章太空试验田(下)

ps:作者君开了个微信号:“yjxh08”,还有个微信群:1906。欢迎大家来玩,当然更欢迎大家给咱家发红包,多多益善,多多益善……注:发红包的善良读者大欢迎,催稿的邪恶读者不要来。o(n_n)o哈哈~

…………………………………………………………

共和2780年(西元1939年)1月17日,天宫一号空间站群,“蟠桃园”太空农场。

随着太空建筑的增加,到现在天宫一号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空间站了,而是一个空间站群!因为这里的名称叫天宫一号,所以有好事者就给各种功能模块取了不同的外号作为区别。

比如:以各种实验室为主的空间站主体就叫“凌霄殿”,在它的周围还分别着以下的功能建筑:“南天门”是作为天车和宇宙飞船进出站的飞船停泊中心;人员居住和休息区叫“琼华宫”;作为太空冶炼厂的那部分就叫“兜率宫”;还有作为硅晶圆生产基地的“通明殿”;作为光纤生产基地的“宝光殿”……等等,而被“蟠桃园”就是作为太空农场的一处空间站了。

后来这些地方的外号越叫越响,搞得官方都承认了,就把这些外号正式升级,作为这些功能模块的代号称呼了。

“太空农场”其实也不是正规名字,只是个通称,它的学名是“受控生态生保系统”,就是在太空依靠繁殖绿色植物(蔬菜、藻类等)就地解决航天员所需的食物、氧气和水等最基本物资的供应问题,是实现未来长期载人星际旅行、移民的关键技术和难题之一。

太空是人类未来的家园,而要在太空中长期生活,仅仅依靠地球的供养是不行的,必须把太空变成一片绿洲,建立起太空农场,至少使部分食物可以做到自给自足。

在中国的天空计划中,在不久的将来是要载人登陆月球,载人登陆火星甚至其他星球的,这就需要大量的补给品,如果仅仅依靠地面供给,那么将需要一个庞大的补给队伍往返运送,不仅运输(用昂贵,技术上也难以保障。

而太空农场可利用庄稼、蔬菜等高等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生产食物、氧气和水,利用专用微生物的降解作用进行生物可降解废物的分解与再利用,可以实现系统内物质的闭合循环。这样一来,仅需少量贮藏的食品和水就可以满足乘员生活之需,为彻底解决长期载人航天的补给难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案。

在原时空的历史上,自从人造卫星问世以来,科学家们就开始了在太空的植物栽培试验。美、俄等国已在空间站上试种和培育了豌豆、小麦、玉米、稻谷、洋葱、兰花、郁金香等100多种植物,以研究宇宙飞行中各种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苏联航天员在“礼炮”号和“和平”号空间站上长期生活期间,播种过小麦,洋葱、兰花等植物,结果表明,植物要比在地球上生长得快,成熟得早。

美国在太空实验室和航天飞机上也进行过种植松树、燕麦、绿豆等植物的试验,发现这些植物在失重条件下其生长不仅没有受到影响,而且与地球生长的同类作物比较,其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含量普遍更高。这说明在宇宙空间种植农作物是可行的,而且可以提高产量。与此同时,美、俄两国还在太空进行了动物的繁殖试验,结果证明,果蝇、蜘蛛、鱼类等动物都可以像在地面上一样自由生长、繁育。

太空农场中,植物可以在沙土或泡沫中生长,也可以悬在空中,植物只要有水、养分和支撑,就可以在太空失重条件下存活、发育和生长。而且风调雨顺,季季高产。农场中的牛、羊、鸡、鱼等动物也能正常生长,可为太空居民提供新鲜的蔬菜、水果和丰富的肉、蛋、奶等食品。

到了22世纪,那时的人类足迹已经遍布银河,对于太空中的动植物饲养和培育也已经有了丰富的经验。在文德嗣穿越前的23世纪时,人们更是进一步发现,人类如果长期处于没有其他生物!环境中,很容易换上忧郁症,这种特殊的心理疾病被称为“生物环境缺乏抑郁症”。因此,当时的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都强制规定了,凡是在地球外长期驻留人员的地方,必须配备生物小环境——小生态圈,饲养上各种动物,栽种各种植物。这也是文德嗣的那栋办公楼基地会有一个动物园和植物园的原因。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