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滩的建筑风格跟城隍庙迥然不同,这里汇聚了各国的建筑,号称“万国建筑博览群”,令夏桐想起了香港,那个洋味十足的地方。
七月份的上海闷热闷热的,实在是不适合旅游的季节,尽管已经是华灯初上,夏桐呆了一会仍感到汗津津的,遥望了一下对面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夏桐便提议回去。
“既然来了,就去家里坐坐,我家离这里很近的啦。”关莲说。
夏桐知道不让他们把话说出来是不会死心的,便说:“既然姨妈说近就上门看看,省的到时比赛结束了又着急回北京。”
“那不行,好容易来上海了,怎么也要在姨妈家住几天,姨妈带你去逛逛商场,买几件漂亮的衣服。女孩子到年龄要好好打扮,姨妈最会打扮人了,以前我也没少给你妈妈买衣服。”关莲又提到往事。
夏桐知道她说的可能是实情,因为记忆中妈妈的衣服确实很洋气,要不然她走了以后,婆婆也没舍得把衣服烧了给她带走。
关莲说的不远,其实真不近,汽车走了半个小时,夏桐也不知是什么地方,李家的房子不小,也是跃层,跟慕斯年在景园的房子布局差不了多少。
夏桐在沙发上坐了下来,关莲和李菁菁陪着,李青云去洗了点水果,又从冰箱里给夏桐拿了杯酸奶,夏桐不得不说,李青云真的心细。夏桐跟他们吃过有限的两顿饭,李青云便记住了夏桐不喝饮料,要喝就喝点酸奶。
“姨父别忙了。”夏桐客套了一句。
“不忙,不忙,你是我们家的贵客。”李青云有些讨好地笑笑。
“就是呀,夏桐,你现在可真今非昔比了,我家夏桐现在是美丽的白天鹅。”关莲特地摸了摸夏桐的头。
“姨妈,上次在医院门口没生我的气吧?其实姨妈应该猜得到,我跟慕斯年的事情慕家根本不同意,他们家一直嫌我是农村出来的,出身太低,门不当户不对。我现在理解了我爸爸当年的苦衷,就算我们夏家不去求你们关家什么,外公外婆还有舅舅姨妈仍是嫌弃我爸爸,生怕我爸爸会拖累你们关家,所以,连带对我们也不想认。姨妈说我说得对吗?”夏桐想了想,直接问了出来。
“你这孩子,说什么呢?姨妈怎么会嫌弃你?姨妈找到你高兴还来不及呢。”关莲脸上的笑容有些僵硬。
“如果不是这样,当年外公外婆为什么会不让我父母进门?从他们结婚到去世,整整十年,每年的三节我父母都上山,给外公外婆送节礼,十年来没有一次断过,可是也没有一次进去过家门,都是放在门口就走,直到最后一次。”夏桐的眼泪出来了,有些凝噎。
“这个跟我真没关系,你外公固执,外婆只能听你外公的,我可劝了你外公多次,你外公那个脾气,你是不清楚,谁的话也不听。”关莲说完也叹口气。
“我今天说这些话的意思不是想追究当年的事情谁对谁错,只是想说,关家对我爸爸尚且如此,慕家又会怎么对我呢?姨妈觉得我的亲友有困难了,慕家人会出手相助吗?他们连我都不待见,又何况你们?”夏桐见关莲似乎没听懂,索性把话挑明白了。
“这个,这个,我看慕斯远不是跟你还蛮熟的,我们的事情用不到慕家长辈出面,只要慕斯远开口就行。”李青云在一边忙说。
“慕斯远不是慕家的?你们当初不也是不赞成我妈妈嫁给我爸爸?你们会伸手去帮夏家的亲友?”
“这,这个因人而异。”李青云说。
“姨父真会说话,姨妈和舅舅连我和夏樟都不想管,还会去管夏家的穷亲戚?这么多年,你们每次从我们家门口过,有谁想过来看我和夏樟一眼?”
“那是你外公糊涂,怨不得我们。”关莲还想推卸责任。
“不说外公,只说你们,如果菁菁嫁一个农村小伙,你们愿意伸手帮助男方的那一堆乡下穷亲戚吗?”
“这个,这个。。。”李青云这个半天也没这个出什么来。
“我才不要嫁乡下人呢,脏死了。”李菁菁在一边皱起了眉头。
“就是啊,这个菁菁自己不愿意,我们当然更不愿意了。”李青云忙接了李菁菁的话。
“这不就得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夏桐说完站起来了。
正文 第二百九十二章 、寻旧
夏桐从关莲那回来已经很晚了,洗漱过后,便倒在床上,这一趟出门真累,尤其在关莲家,说到后面到底还是闹了一个不欢而散。
“夏桐,你姨妈对你真好,真热心。”金昕羡慕地说。
“还行吧。”夏桐笑笑,也不解释,这种事情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还有啊,你姨妈年轻时肯定是一个大美人吧,现在也漂亮,也会穿衣服。”金昕出身富裕,时尚品味比夏桐强多了,所以才会看见关莲觉得眼前一亮。
“嗯,差不多。”
金昕见夏桐兴致缺缺,还以为夏桐是出去半天累了,也知道夏桐跟她不一样,夏桐是奔拿奖来的,肯定需要休息,便没再打扰夏桐。
接下来的七天,直到比赛结束,关莲都没有再来找夏桐。夏桐虽然心里有些微微的失望,不过也是意料之中。
关莲虽然没来,吴仁越来了,还带给夏桐一个无比震惊的消息,原来爷爷知道吴明伊给他生了一个儿子。
当年爷爷的同学也有在美国的,见证了吴明伊的这场婚礼,婚礼六个月后生了一个男孩,取名吴怀,这场婚姻只维持了一年。
这位同学后来去了瑞士,他的父辈跟夏宁远有来往,等夏世轩知道这个消息时已经是1957年了,彼时吴明伊一家已经回到了台湾。
夏世轩猜到孩子是他的,一个是从日期上推断出来,另一个是孩子的名字,第三则是吴明伊的短暂婚姻也说明一个问题。
可是这一年夏宁远被划为右派分子,被送去劳动教养,一直到1959年10月才从劳改农场回到上海,这个期间。夏世轩是不可能有出国机会的。
夏宁远的工作是1960年恢复的,夏世轩这才鼓动父亲出国,而夏宁远经过这一劫,也有些心灰意冷,却还没有真正的萌生去意,直到六年后的再一次政治运动,终于浇灭了他最后的一丝热忱。
这些是在夏世轩的日记和信件记录的,夏桐没有看完,自然不知道,吴仁越花了一个星期。总算全部读完了。
“你们大陆的运动真多耶,我看爷爷的日记,好像曾祖父经历了好几次起落。爷爷也受到牵连,可能就因为这个才出不了国吧。”
“这个我还小,那一段历史真不清楚,网上应该有这方面的资料。不过我知道我外公就是在文革中因为有海外关系的牵连才被批斗得很惨,如果曾祖父不走。估计也难逃此劫。”
“这样子说起来,还是我奶奶的父亲英明。”吴仁越长叹一声,如果夏家那时也听从了吴家的建议离开北京,夏家将会是另外一种结局。
“走吧,我们去愚园路看看。”夏桐不想再探讨这个问题,自己只是一个再渺小不过的普通人。那些历史上大人物的功过是非自然有人去评判。
吴仁越换了一件地摊上的T恤和牛仔裤,特地化了妆,往丑里化的。跟平时确实不太一样,大墨镜,换了一个大众的发型。夏桐也是不起眼的装扮,两人也没打车,挤地铁。地铁站行人匆匆,没有谁去留心身边的人究竟是谁。
两人先到的静安寺。从静安寺出来,沿着愚园路往西走,因为日记里提到那房子离静安寺不远,是一个闹中取静的好地方。
愚园路这一带还有不少遗留下来的花园洋房,小河边两侧都是幽深的弄堂,高大的法国梧桐将整条路包裹在自己身下,时不时有一栋栋建筑风格迥异的小洋楼出现,花了半个多小时,夏桐他们才找到愚园路**弄的弄堂口,门口小卖部的老大爷说,这里曾经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最新式的弄堂,住得都是当时上海滩的名人。
夏桐趁机问他:“老大爷,您好,请问您在这里住了多久?”
“五十多年了。”老人家的一口地道的上海话,夏桐听得有些费劲。
“那请问您知道夏家吗?夏宁远家,就是在**号那个夏家。”
“夏家?夏宁远,你们是什么人 ?'…87book'”老人家想了会才想起来夏家,态度有点警觉。
这个让夏桐和吴仁越不能理解,现在又不是什么特殊时期,打听个人还用得着防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