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当五具长大棺木放在兵部衙门前面,还有一大堆哭泣的烈士家眷密密麻麻围在边上的时候,于谦不论如何不愿意,也只能出来,因为他不出来,丁如玉就敢扶棺而入,兵部的公文,本身就是着丁如玉入京述职,并携有功将士等人同行,以候检阅云云。
兵部敢不让丁如玉扶棺而入,丁如玉就敢问:这些烈士有没有功?谁敢答她?
所以于谦只能出来,丁如玉便怀抱头盔,抚棺长叹道:“兄弟,大司马来看你们,站直了!”她说着,用力一拍棺木,便有士兵掀起棺盖,里面是一个个盛装着阵亡将士骨灰罐,丁如令朗声说道,“众将士听令,大司马在此,肃立!”如同那些将士便站在那里,她在下令教他们挺直了腰一般,然后她对于谦行礼,请立忠烈祠以奠英魂!这事丁一当年也提过,给于谦骂得服服帖帖。但于谦这当口他开不了口了,他所能做的事,也就是对着这五具放着骨灰罐的棺材,一一长揖及地,然后对着那些哭泣的将士家眷又做了揖道:“壮哉!下官这便入宫面圣,为国捐躯之忠烈,应永享血食!”血食是指祭品,古代杀牲取血以祭。
景帝听着就无来由的心头一慌,但他知道这时候无论如何也不能拒绝,所以马上就让兴安去请于谦入宫来。不过入得宫来的于谦,却全然没有景帝料想的焦虑,甚至神色之中还有一丝轻松的感觉。
“先生,这如何是好?难不成真的立武庙?”景帝是有些慌张的,丁如玉这种扬眉剑出鞘的方式,一下就把人逼到墙角,感觉一点转弯的余地都没有,也许最好的办法就先拖着不理会,总是要部议的嘛,留交部议就好了,等这风头过了,那些将士家眷心气平息下来,醒起日子还要过,也就不敢来催逼朝廷,不然到时就没这么心齐,敢蹦跶的朝廷随手就捏死了。
于谦笑了笑,冲着景帝摇了摇头道:“无妨的,如玉终究是个女儿心思。这事看起来是跟如晋没有什么干系。若是如晋参与其中,那绝对不是这样……不打紧的,皇帝要是体谅她一介女流,为国征战的话,要不就随她闹腾闹腾好了。”
而此时在金鱼胡同里听着刘铁报知的丁一,不禁摇头道:“如玉这事没办好。马上八百里加紧,第一旅相机向云南方向推进,建立后勤保障补给线……”
第一章伴君如虎(六)
丁如玉终究不是丁一,她有侠气,有担戴,不平则鸣,不会为了官帽子而忍气吞声,也不会因为鞑子强横就畏足不前。但在对于一个做到正二品都督佥事的总兵官来说,她太单纯也太幼稚了。不论她如何借势,如何进逼,大约也就能让景帝稍有些紧张,对于谦这样的人物来说,真的是一点压力也给不了,甚至于谦很明白地看出来,丁一没有插手这件事。
若是丁一插手这件事,必定就不会办成现在这个样子。读书人十年含窗,秀才、中举、进士这一路走来,做事行不行,或者大都一开始是不太行的,否则也不会有县中积年老吏联手六房书吏,架空首领官的说法;但能进士的人,作为官僚却大多数是行的,因在这十年含窗里,在科举这条路上,他们学的就是如何去做官僚——难不成那些道德文章白背的?那些子曰诗云,读到成进士,不会做事也会成为合格的官僚。做官和做事,不是一个概念的东西。
丁一能取得探花,至于如何当官僚,他是很清楚的,所以他决不会如丁如玉这般去做。
尽管这样做很解气,但这不是一个官僚的立身之道,官最为重要的利益,得明白自己或自己派系的利益之所在,得估量自己提出的要求,是否触及了对方让步的底线,是否关系到对方核心的利益所在。而决不会只为一口气,而去做出这样满城轰动的事情来。
例如于谦当时在英宗被擒之前。对景帝提出的,民重君轻的说法,就是先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然后再通过对单骑而回的石亨的赦免,来和武将集团做一个利益上的妥协。没有人去管真相:难道英宗叫城就开?若如此,史上安有南宋?把赵佶押着一路叫城门不就得了?
真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占踞道德制高点和利益,如终明一代的税收一般,先是喷皇帝如何可与民利?实质上,是士大夫阶层在维护自己的利益不被侵害、极力束缚皇权扩张而已。
“如玉这件事做差了。”丁一很冷静地对朱动说道。“接下去,可能我们很多布置,会被祸及。尽可能把云南的资料汇总起来……跟魏文成也提一提,不要太眷恋安全局衙门的职位,尽可能早点把得力的人手撤出来吧。多把人手转入地下,反正经费上也不指望朝廷……”
“是。先生。”朱动领了命。并没有问为什么,因为这些日子,他看得多,也对于如何当好一个官僚,是有着深刻的领会了,许多话并不需要去问丁一,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安排,就是安全局衙门很可能要被撤消或是剥夺去大部分的权力。让这个衙门完全瘫痪掉的办法可以有许多种,并不一定要把这衙门裁掉。只是看朝廷怎么出手来做罢了。
事实上朝廷的反应要比丁一所料的还要更快一些,丁如玉得到了全部她所想要的,而也同时失去了她所拥有的全部东西。在于谦的教导下,景帝的出手是极为快速并且到位的。
很快就有旨意下来,准许建忠烈祠,教密云前卫阵亡七百余人,配享忠烈祠;建安北都督府,以密云及兀良哈三卫总兵官丁如玉出任都督同知,赐穿蟒袍;密云前卫将士皆有赏赐;丁如玉赐安北伯……单是丁如玉,就得以女子之身封伯,官职也升到从一品的都督同知。
甚至忠烈祠还由皇帝御笔亲题,随圣旨一同发了下来,包括丁如玉的官服、蟒袍等等,都是马上就兑现的。赏赐的府第、田地,也是马上就随圣旨发了下来,甚至宣旨的太监,读完圣旨之后,还点了三炷香,冲那五具长棺里的骨灰罐郑重拜了三拜,看上一切都很美好。
至少随丁如玉入城的悍卒,已在丁总镇的带领下,高呼着“大明万胜!”的口号。
但丁一却就只有苦笑了,因为这忠烈祠,建的地方不是京师,也不是跟孔庙一样,每个县城里都会有的。而是建在密云前卫,圣旨里说了:但教英魂不灭,永镇边陲,震慑群丑!
安北都督府也不是建在密云或是三卫,而是建在京师,和五军都督府是一样的,而丁如玉这同知之上,虽然还没有左、右都督等上司,但这没有任何意义,这比起丁一的四海大都督还可怜。因着这安西都督府是和五军都督府一样,对军队无调遣权,其调遣之权由皇帝直接掌管,而任免、升调、训练之权则由兵部捏在手心。也就是说丁如玉被赋闲了。
至少丁一的四海大都督衙门,还是人员任免完全由他说了算,丁如玉这安北都督府,连个安北都督五品的左、右断事官,就是掌管安北都督府的刑狱事宜——大约类似现代军事法庭、监狱的官员,她都决定不了。并且她的总兵官之职,因不再统兵,也就卸任了。
丁如玉被这一道圣旨完完全全剥夺去兵权,她在广东的战功,在关外的拼杀,便因着这一道旨意,化为乌有。当然,若是想当个富家翁,倒是可以的,总之朝廷就是把她供起来,也许丁如玉这辈子也不可能再踏上战场,她所能做的,就是茶余饭后和身边也一样渐渐老迈的亲兵,回忆一下当年的沙场浴血,所谓梦回吹角连营,大约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