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就没必要到大庆殿里演戏了,又没人给自己片酬。去做一个临时演员纯粹是浪费时间。
大庆殿早朝开始之后,一直都在唇枪舌战中度过。一开朝,机器人赵佶宣布调福建路的经略安抚使回京,另行委任职务,而原提刑司升任经略安抚使。经略安抚使掌地方军政民政,是地方上最重要的官员。
然后福建路的转运使、副使、泉州的判官、刺史等人全部升迁,分别调到淮南左路。江南东路等地任职。这一轮调动之后,福建泉州的官员人人升官,掌控江南地区的实权。萧中直在泉州经营了很久,这些官员都是李浩派系里的。
这旨意一提出来,便遭到群臣强烈的反对,其中一个参知政事反对最为激烈。萧中直冷眼旁观,觉得福建路原来的安抚使应该是这人的嫡系。
因为涉及太多职位的调动,这场争论足足持续大半个时辰,不少大臣都说得唇干舌燥。
那个参知政事列出了无数理由,但机器人赵佶最后淡淡一句:“朕主意已决。爱卿不必多言。”
那参知政事几乎气昏过去,他跪下重重磕头道:“臣年事已高,请皇上准许臣告老还乡。”
“准奏!”
那参知政事愣住了,浑身不停地发抖,他向一些官员不停地使眼色,二十几名官员先后出列道:“恳请皇上也准许臣等告老还乡。”其中好几个官员才三四十岁。居然也要求告老还乡。
机器人赵佶道:“诸位卿家如果坚持,朕绝无不允之理。但请众卿家三思,朝廷这么多年没有待薄你们。如果真的要致仕,退朝之后正式上本奏明,朕必定会允许。请辞之后,你们的职位暂时由副职顶上,如果副职也请辞,朕再指定继任人选。”
众官员呆住了,二十多名中枢官员离任,朝廷日常政务都要瘫痪一部分,皇上居然敢全部同意?真不怕朝政大乱了?
另外两名参知政事对望一眼,想起蔡京吩咐的,有机会可以试探一下。这个时候如果不帮一下同僚,下一次皇上就会削自己的嫡系了。
他两人同时出列道:“臣等也恳请皇上准许告老还乡。”他俩的支援,又带动了四十名官员请辞。
机器人赵佶将这情况传给智脑。下一刻,睿思殿里智脑响起了机器人赵佶的请示,正在整理基因药剂分子方程式的李浩抬起了头,看了看智脑光幕上的情形。
六十多名官员要辞职?
李浩微微沉吟一会,道:“批准,谁想告老还乡,全部批准。”在这一点上,他是不打算妥协和退让。
我就不信了,在华夏任何一个朝代,会缺少想当官的人。你们不想当官,还有大把的人抢着要当官。
这样就想要挟我了?
政务会瘫痪?瘫痪就瘫痪,非常时期,有些动荡是难免的。就连天下的兵马要起兵勤王,李浩都不怕,还怕几个文官抱团辞职?
既然确定了方针目标,就算遇上了阻力,也要一往无前冲破了。
李浩没有那么高超的政治手腕,可以分化这些抱团的官员,也没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应付这些官场斗争。如果要在约定的规则之下玩政治,李浩有自知之明,自己包括自己整个团队,都玩不过这些官员,毕竟自己聚拢的官场人才太少了。
但李浩不会和他们这样玩,他要的是快刀斩乱麻,以力破巧。自己既然有能力超脱于规则之外,又何必在规则之内和别人勾心斗角?
比方说下棋,我下棋下不赢你,我可以掀了棋盘不和你玩了,抓住你暴打一顿,逼你在棋盘上输给我。李浩要的就是赢棋这个结果,不在乎这个过程。用野蛮暴力,去应付这些机关算尽的官员们。
当机器人赵佶同意所有出列的官员告老还乡,整个大殿的人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你就不怕你的政令出不了汴京城?
一名官员情绪激动,不断地高声说着反对这个决定的理由。李浩在光幕上看到大庆殿的情形,这个官员不停地吱吱歪歪,严重地拖累朝会的议程,他叫机器人庭杖这个官员十大板。
机器人赵佶一声令下,这官员便被拖下去庭杖,啪啪啪的板子打下去,大殿内的议论声就小了。
大庆殿的气氛变得异常沉闷,等庭杖完之后,赵佶再宣布了一系列的旨意。
封李浩为国师、征北指挥使,节制北方抗金兵马。封萧中直为参知政事,参与朝政。对侍卫亲军马军司、步军司的副都指挥使进行更换。命殿前司李晋中继续全城巡视,维持京城治安。
这一连串的旨意同样遭到群臣强烈的反对。但这些反对都没用,“皇上”一反常态,他今天的态度前所未有的强硬,事事都不顾反对,乾纲独断。
最后,机器人赵佶重申,“刚才很多卿家请求告老还乡,朕记不住这么多人,也不予追究。如果真的要请辞,一切以正式的奏章为准,退朝之后如果正式上本启奏请辞的,朕必定会允许,众卿家三思。退朝!”
机器人赵佶站了起来,龙袍袖子一拂,在太监宫女的簇拥下离开了大庆殿。
退朝后,福建路和泉州官员调动的圣旨和吏部文书,用八百里加急的方式送到出去。
皇宫睿思殿中,李浩召集了李家军的姜五郎、姜六郎、刘中庭和孙宏,开始商议对付金兵的细节。
金兵的入侵比历史上有提早,但入侵策略和历史上几乎一致。金兵分兵两路南下,西路由完颜宗翰率领从云中府进攻太原府。东路军由完颜宗望率领,由平州进取燕山府。
姜六郎有几分担忧道:“现在汴京还没完全安稳,这贸然抽兵北上,汴京的防卫就弱了,万一各地起兵攻打汴京,汴京里的兵力太少了啊。”
李浩道:“这个不必担心,我们的飞车速度很快,知道有兵马来攻打汴京,就将前线的士兵运回来,合兵一处。打完之后再运到抗金前线,在汴京城与前线之间运送士兵,有一两个时辰就足够了,有这种速度上的优势,我们分兵也等于不分。”
第一百零三章初战金兵
当机器人赵佶表达出铁了心要辞退官员时,反而没几个官员真的递上“告老还乡”的辞呈。
完全知道了事情始末的朝堂大佬们,在未摸清“皇上”的脾性时,也不肯让手下大规模地“牺牲”,只是像征性地让几个炮灰官员试探了一下。
结果辞呈一递,那些官员即时被免职,“皇上”没有任何的犹豫。
在蔡京等权臣保持观望时,朝廷并没有出现大动乱。
连接一天,汴京城虽然暗潮涌动,但表面上还是保持着平静。
前线报来金兵的消息是滞后的,李浩决定让一营和警卫连防夺汴京,二营和三营先抵达前线。由于金兵分两路进攻,二营三营也分兵两处,暂时先摸清情况。等到需要大规模正面交战时,用飞车运送士兵,合兵一处打上一仗,然后再调回原处。
几百上千公里的距离,对飞车来说只需十五至二十分钟。飞车只需往返几次,全部士兵都可接送完毕,整个过程也就一个小时左右。
在夺下皇宫之后的第三天下午,大型货运飞车呼啸升高,将李家军接送到前线。由于对前线的情形还不十分了解,李浩也和刘中庭一起坐飞车出发,到西线观察。
飞车降落在云中府外的荒山,士兵们下了飞车,整顿一下队伍,就往云中府而去。
云中府已进入作战状态,城门紧闭。二营四百多士兵逼近云中府,城内的守兵观察到这支兵马,登时紧张起来,大量士兵和将领登上城墙。准备好了弓箭和滚木擂石。
李家军一名嗓门大的士兵上前高声叫道:“我们是大宋征北都指挥使李浩李大人直属兵马,李大人亲临前线视察,速速开城门迎接李大人进城。”
城上一名将领探头出来道:“可有兵部文书的枢密院的调令?”
“有!”
城上垂下了一个吊篮,那将领道:“将兵部文书和枢密院的调令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