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1 / 2)

>3翌日,颊上残余寸长的血痕,横拖拖向鼻尖延伸。我怔怔望着,心中忽然怕了。这一条烙印,是对我的惩罚,是对我溺于过往,惑于今昔的惩罚。

高菩萨为我敷药,我凄恻恻唤他:“高郎……”泪光微闪,心头的苦楚难以出口。他柔声劝道:“不要紧,假以时日,会淡下去的。”只是会“淡”下去,我心中便倏忽一沉。昨日抚琴时心神不定,弹拨间着力不当,以致弦断;而我兀自出神,亦忘了避开。这一切,契合得仿若天意。

我忽然忘情地笑起来,眼泪却流下来。“高郎,这是天意。”我方才的悔意被这绝望的豁然所替代,手掌缓缓抚过深红的伤痕。

高菩萨忽然说:“我们,我们离开平城罢。”他郑重其事地恳求。我大惊:“为什么?”他凄惶地说:“你的病日益好转,我再没有理由伴你左右。而你,年纪轻轻,难道就在这里带发修行一辈子么?这些经文,你没有读倦么?”

我冷笑道:“我以为我愿意出家?”半晌,又问:“我们能去哪里?”他眸中黯然,却极力说服我:“我们回洛阳。你以前也住过洛阳的,那是中原古都,有你喜欢的碑林和石经……”他极力描绘着洛阳美好的一面,双目亦清朗有神地凝视着我。

那一瞬间,我也倦了,我何尝不想离开此地,过寻常日子呢?然而心中毕竟是冷静的。他眼中的期盼,到底被我浇灭:“我不能和你离开。”他一震,终于苦笑道:“那么,我们的缘分终究是浅的。”

我们的缘分终究是浅的。这似乎是注定的事。

后来他和我说,他一开始就猜出了我的过往,因而留心朝政,留心冯府的变故。他说:“我是为你留心的。”我淡然笑道:“这些都不值。”我仿佛是刻意要沉溺于他所给予的柔情中。面上伤痕依旧,心尖痛楚也依旧。对于过往,曾经恋恋,现在,是真的不能回头了。

我终于如愿回到冯府。我走得匆忙,新荷才刚绽开。浅碧深红,煞是风流。然而,也与我无关了。

回了府,只在旧日闲置的偏院,不过佛堂一所,净室一间。原先的锦绣闺房,早已不属于我,而此地僻静,终日少有人来。我于冯家人而言,只是个影子。他们怜悯我,给予我这小小的居处,免去我日夜空对山林的孤寂,却也不许我重返我昔日的生活,以及他们今日的生活。

这多么残忍。但我只能一笑置之。这次回府,是我母亲向父亲苦求多日,更兼高菩萨的劝说,才得以成行。

父亲年纪大了,见我这般凄凉,心中也不忍。但,我回去的第一天,他却在病榻上和我说:“你不要怪爹偏心。爹疼你是胜过清儿的,但……”我深知他的意思。提起清儿,便是提起了拓跋宏,我心中还是难堪,于是低眉顺目道:“爹,妹妹即将成为皇后,女儿不敢有非分之想,只求吃斋诵经,做个佛门弟子罢了。”

我吃斋诵经不假,粗布衣衫、不施脂粉也不假,但说到佛门弟子,却连自己也要惭愧。我尚且舍不下一头青丝,更何况这世俗红尘?不过是暂时寻个栖身之所罢了。

甫一回府,便听说八月间,拓跋宏拜阳平王拓跋颐和镇北将军陆叡为都督,率步骑十万,分三路进攻北面的柔然。

北魏初立时,柔然曾是最具威胁的敌人。然而如今,随着北魏统一北方,日益壮大,柔然已不再是北魏的对手。

我心知他有必胜之心。默默观望,果然,前方不久就传来捷报:大破柔然矣。

冯府的人,仍然在为拓跋宏的喜忧而操心。因为那与他们自身的荣辱,休戚相关。我倒也不过问。

一日,高菩萨终于问:“妙莲,你回府,难道只是为了在这里诵经么?”我微笑道:“怎么了?你愿意车马劳顿,与我相会?”这是玩笑,我说来也是力不从心。眉间是锁着哀愁的。

我放下手中的一卷《战国策》。转首向外,又到深秋,天气萧肃。我的心情亦是如此。我叹息道:“我是怕始平王会回头寻访。”

直到很久以后,我才知道,拓跋勰真的寻访过。在我离开不久的庵堂里,他殷殷问询,然而得到的,只是众口一词的否认。他终究不曾得知。

我轻抚日益平复的伤痕,幽幽地问:“高郎,你会不会介意?”他仍然认真地为我敷药,一面答道:“我只怕你介意。”我心中一怔,他说的可是我面上的伤痕?然而,我指的却不是这个。我笑了笑,不再说话。

又问:“高郎,你在洛阳可有妻室?”他犹豫,但还是认真地告诉我:“有的。但……”我竟微微一笑,似放下了几分心事。心中对他也有愧意,很久之后才明白,我终不肯将身心彻底交付与他。

但我们二人,却又是朝欢暮乐度辰光的。

4那日,高爽的清晨,忽然有铮铮琴声,高亢入云。我正依例诵完经,漫无目的地踱到庭中,却为此而暗暗惊心。音太急、太高,怕到头来抑不住。

我默立片刻,终于疾转,穿月洞门,向冯府后园而去。我回府也有月余,却始终只在这小院中——这是我的本分,我轻易不敢违。

待我循声靠近时,琴声已骤然回落。固然是跌宕的,却也妥帖。我立在户外,只见中堂一名男子,汉家服饰,褐色衣袍,黑纱冠帽。冯夙坐于下首,伏案而书。此时,琴声已缓,拖音处有余音低回、轻颤,雅韵悠然。我看他的指,他的臂,巍然端着,却似乎凝固了千钧之力。

琴声既止,他便徐徐抬头,仿佛早已看见我一般,颔首示意。我走了进去,冯夙在我身旁起身,诧异万分:“姐姐……”这“姐姐”二字,其实是哽在喉头的。我知道他也为难,只是淡淡一笑。

“这是洛阳来的王肃,王先生。”

我想起前些天,母亲来看我时,曾说起父亲为冯夙请了一位先生,教授汉学。父亲此举也是用心良苦。太皇太后已经去世,冯家不得不重新打算。冯诞毕竟是驸马,少年时又与皇上伴读;冯已经削去爵位,进仕无望;冯聿任黄门侍郎,虽无过人才学,但踏实勤勉,精于实务;只有冯夙的前途,至今还空悬着。他既无学识,又荒于实务,终日只在美酒、歌舞、狩猎中打发时光。

“爹要我跟着王先生学诗、学礼。”果然,冯夙有些无奈地向我说道。我笑道:“你是该好好学学了,这把年纪,都虚过了。”

一面又转向王肃。他只是含笑听着。然而那抹笑,到底只是浮在唇边,有些淡漠,眼中亦没有相应的温度。他算不得年轻,然而,单从相貌看他的年龄,却又是模糊的。

我颔首道:“王先生。”这一句,有些试探的味道。王肃在抬眼的瞬间,目光已倏忽从我身上掠过。我一身素服,腕上套着木雕佛珠。他并未现出惊讶的神色,只以汉人之礼,向我作了一揖。

“先生的琴,弹得很好。”王肃闻言,将双眉微微一提,似乎不动声色地问,好在哪里?我又笑道:“高低相接,转承自如。”说着,便有些黯然,“若我也能掌控好力度,便不会……”他的目光在我面颊上只停留了短短一瞬,心中了然,遂笑道:“弹琴的人,需摈弃杂念,以身心入之……不过,琴弦张得太紧,也是要不得的。”他走到琴边,忽然恳切地请求道:“我想,您必也深谙此道,不知能否指点一二?”

我微微一怔,黯然道:“我久已不弹,生疏了。”我是惊弓之鸟,怕了。何况冯府不比家庙自由。年少时抚琴,怕博陵长公主的冷嘲热讽,尽管我并非真的怕她;如今抚琴,又怕引人闲话,哪怕他们都是我的亲人。我终究是带发修行的身份,名实固然不符,但表面上的本分,还是拘束着我的身心。

王肃也不强求,兀自拨弄琴弦,似乎无心,但那曲子,却惊得我失神失色。只犹豫了一瞬,我终于启齿清唱:“飞客结灵友,凌空萃丹丘。习习和风起,采采彤云浮。”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