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味 > > 阿q后传 > 第6部分

第6部分(1 / 2)

>千吨,某某地区日产万吨。有一个地方要争盖“天下第一高炉”,出动了两千人,苦干了两个月,庆祝“高炉基础建成典礼”大会,两千人连炉底都没有坐满。可是这个地方既没有矿石焦炭等原料,也没有铁路……1957年我国年产钢铁五百三十五万吨,1958年都过了八个月了,硬是要翻一番,达到一千零七十万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天上没有龙王,地上没有玉皇,我就是龙王,我就是玉皇”“冲天革命干劲”“放高产卫星”(谁创造了破纪录的成绩,叫“放卫星”)就是那个年代富有特征的口号!红旗招展,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向各级领导报捷的队伍一个接着一个!

更有毛主席一句“还是人民公社好”,几天之内全国齐刷刷地建立了“人民公社”,办起了公共食堂,从生产到生活都“归”了“大堆”。“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的歌声响彻云霄。许多地方已经吃饭不要钱,中国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了。

这个时候阿Q正在县里开三级干部“比武打擂”大会。省里的张部长也来了。未庄是他抓的“点”,红旗是不能倒在“大跃进”运动中的。所以在大会之前张部长找阿Q谈了一次话,说:你们未庄在“打擂”时可不能落后呀。

阿Q说:“张部长放心!我什么时候装过熊呀!”

在那天的大会上,阿Q先是报了稻谷亩产两千斤,张部长在旁说“保守”,他一听别的村子报了亩产三千斤,觉得自己真是“保守”,又报了五千斤。当时会场上的气氛,像现在“拍卖文物”似的,阿Q报到亩产万斤,没有人再往上攀了,未庄夺得了胜利,他暗想:“妈妈的,保得这面红旗可真不容易!”

在大炼钢铁方面阿Q报了未庄日产钢铁五百吨,也没有人再敢和他攀比了,阿Q又想:大家都吹,我也必须吹,吹出个冠军也怪妈妈的!

开完三级干部大会,阿Q回到未庄。布置他在会议上吹牛的任务。他召开了全村的村民大会。阿Q先是布置每亩的高产,他命令把三十亩地中即将成熟的早稻,移植在一亩田里,密到稻秧上坐一个孩子,稻秧都不倒。有老农说,这样不通风,稻秧会烂的。阿Q说:“用吹风机往里吹风!”那时未庄刚刚通电,只有铁匠铺有一个吹风机,风量不够,阿Q说:“用扇子扇!”于是一群人围着稻田扇扇子……

接着是布置日产五百吨钢铁的任务,人们全说:“我说赵镇长呀!要说煮一锅粥,咱们还可以,可是这钢铁怎么个炼法呢?”

阿Q说:“你们真笨,没有吃过猪肉,还没有看过猪走呀!”

可是这猪怎么走法,连阿Q也说不清。于是阿Q到外地“取经”。原来大家都建了些“一脚踢式”小高炉。即用土坯垒个半人高的炉子,搞上原料,点火就炼。阿Q取经后回到未庄。先是建小高炉,但是没有场地,阿Q命令把稻田铲了。老农说:“这稻子快成熟了,多可惜呀!”阿Q说:“你真是保守的典型!现在主要是争取第一!咱们是‘红旗村’,是张部长抓的‘点’,丢了红旗是你负责还是我负责!”

原料呢?未庄可没有铁矿石呀,还有焦炭和石灰石呢?阿Q命令在各家各户,搜集废钢铁,这时已经建立了集体食堂。各家各户家里的铁锅是用不着了,把马勺,犁头也都搜集起来,原料还是不够,连门上的钌铞儿都拧下来了,阿Q还提出了一个口号:“谁家墙上有颗钉子,等于隐藏一个美国鬼子!”

炼钢铁需要焦炭,可是焦炭在哪里呀。阿Q一想,炼钢铁不就是煮吗,把村中的大树锯了,劈成柈子当焦炭。新砍倒的树木头是湿的,一烧就冒青烟。阿Q说:“能冒烟就行!”

这样,不到三天,未庄就建了三十座小高炉,阿Q马上向上级送了喜报。当上级检查团来检查时,未庄好像各家门口都在做饭似的,满村泥土未干的小高炉都冒烟了。

阿Q再度当了先进典型,自然有不少记者来访,写了不少《访问记》之类的文章。又引了阿Q的“诗作”为例:

我是海中龙王,

我是天上玉皇。

我命龙王浇水,

我叫玉皇炼钢。

他们要不听令,

揪他进入班房!

这首诗到底是阿Q的“作品”还是记者为宣传当时的主流思想,借阿Q之口的“伪作”没有谁去考证,可是被不少人引用过,并且把这首诗上纲:说明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精神力量,对保守主义是“致命一击”云云。

可是接踵而来的是三年困难。

三年过后,未庄的领导班子,发生了很大变化。王胡早已被阿Q挤出了历史舞台,也老得走不动了,他的儿子王虎接受他老爹的教训,很会讨阿Q的喜欢,当了副村长(村长一直由阿Q兼任),赵白眼死了,支部副书记由他的儿子赵吉担任(支部书记也由阿Q兼任),小D在大炼钢铁中负伤,民兵副队长由他的儿子担任(正队长也是阿Q兼),邹七嫂是个小脚女人,从建立初级合作社时,就因为保守,大跃进时更难跟上步伐,被阿Q撤了职,妇女主任由她的女儿阿娇担任。如此等等……

阿Q虽然在鲁镇当副镇长,是“吃公粮”的国家干部,因为他还兼着未庄的一把手,在此地是“泰山石敢当”说一不二的大权威。无论遇到什么问题,大家有了争论,只要说是:这事赵镇长定了,就没有谁敢再提出异议。

未庄在这一系列运动中,又得到了不少红旗:“大炼钢铁先锋”,“亩产万斤标兵”,“大跃进带头人”,“模范食堂”……挂得未庄大队办公室满墙都是。

为了工作方便,阿Q和未庄大队的领导成员们,都在食堂吃饭。而普通群众都是站排领饭,每人一大勺。他们几个领导成员都是在大家领完饭回家之后,由炊事员给他们几个开小灶,动不动还炒几盘菜,弄二斤酒喝。吃完饭,在只剩下一个人的时候,阿Q还让炊事员给他装一小口袋米,带回家去。开始时炊事员怕大家有意见,不肯给他拿,阿Q说:“现在都到共产主义了,你管那么多闲事干什么!”

炊事员只好给他装几斤稻米。阿Q一走,炊事员就摔盆打碗地出气,想你们干部多吃多拿,我呢?不拿白不拿,拿了也白拿,于是每天回家也偷偷拿回个三斤五斤的粮食。这事自然瞒不过普通老百姓。不少人也在半夜钻进食堂粮仓内往回“拿”,粮仓渐渐空虚了。

食堂刚刚建立时,吃的还是净米饭,慢慢变成半粮半菜;后来又变成稀粥,稀得像一面镜子。

到了1959年年初,公共食堂已经开不下去了。像如今“非典”似的,浮肿病开始传染,有的地方开始饿死人了。出现了一斤粮票换一件小棉袄的买卖。

阿Q不怕,他在镇上是吃公粮的干部,又总是在未庄吃饭,每月都省下二十八斤定量的粮票,再加原来存下不少粮食,他是不会挨饿的。

张老师嫁给阿Q后,家里没有过过一天安生日子。张老师嫌阿Q自私,低俗,阿Q总说她是“资产阶级小姐作风”,可是阿Q想:我,一个老革命,镇领导干部,管不住一个小学老师,也觉得不光彩。从外面看不出家庭有什么矛盾,一关起门来就吵个不停。

到了1960年年初,全国的发生断粮的情况都差不多。农村人口因饥饿开始“大逃亡”似的迁移。中原地区的方向是大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的方向是“北大荒”,沿海地区的方向是南洋。反正人们各找出路。也就在这个时候,张老师不告而别出走了。到底去了何方,谁也不知道。

阿Q当然觉得这不是一件光荣的事。对外说是“张老师调到保密单位去了”。

有一天,阿Q正在吃晚饭,突然闯进来一个男孩子,一进屋就倒在地上起不来了。阿Q把他扶起来,细看这孩子不过四五岁,瘦得皮包骨头,是饿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阿Q动了善心,“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他把这个孩子收留下来当作自己的儿子养活下来。取名叫阿善。

八 级别问题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